01
前段时间上映了《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你有去看吗?
其实我不是纯正的HP粉或者J.K.罗琳的狂热拥护者,说来惭愧,补齐所有哈利波特是在美国读书的那段时间了,所以有些说不清楚我的“童心”到底是来得晚一些,还是离开得晚一些。
跟朋友去位于奥兰多的哈利波特主题公园,当时那里还是世上唯一的一座,以至于无论阴天雨天晴天太阳天,想要进入必须要排起长长长长的队伍。
推开公园大门是被完美复刻的对角巷,熙熙攘攘来自世界各地的“麻瓜们”激动地一窥魔法世界的一角,所有人都想去哈利波特买入学用品的那家铺子购入一件黑袍子。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朋友在我耳边狂躁的尖叫声,像是跳脱的音符,都是欢乐。
被拉着去“九又四分之三站台”,排好队伍虔诚的乘坐前往霍尔沃茨魔法学院的小火车,变身成哈利波特重走一次求学路,然后新一轮的尖叫合辑开始……穿过山峦和蜿蜒的河流,霍格沃茨的一切,就在眼前。
这么多年了,霍格沃茨所代表的魔法世界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世界,小哈利都已经长大成人,但在所有人心里,他永远都是那个带着黑圆眼镜的哈利·波特。如同武侠不会因时间而消磨一样,我们似乎也一直爱着魔法世界。
罗琳在BBC为《哈利·波特》20周年制作的纪录片中解释说道,“我认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想要收到猫头鹰的信件,想要被告知你是与众不同的。这种想法实在是太诱人了,我觉得不只是孩子们会有这样的渴望,每个人都有。世界纷繁复杂又难以捉摸,即使现在我们开始相信科学,但每个人的心底仍会为魔法留有一隅。”
好多粉丝开玩笑,说给自己送霍格沃茨录取通知书的猫头鹰一定是迷路了。
罗琳发了一条推特,“那些说他们从未收到霍格沃茨来信的人,你们已经收到了。你们去过霍格沃茨,我们曾一起到过那里。”
《神奇动物2》上映后有一场对于主创们的采访。主持人问:“那些20多30多甚至40多的人还在等霍格沃茨的录取通知书,对这些还在等猫头鹰飞来的人你们想对他们说什么?”
埃迪说“多年来作为一个英国演员,我都没机会演哈利波特。我虽然试镜过青年伏地魔,但是失败了。我以为霍格沃茨已经对我关上了大门,但是《神奇动物》开拍了,我又等来了我的猫头鹰,所以你要相信,你能等来你的猫头鹰。”
你还在等你的猫头鹰吗?
02
今天有条新闻占据了很久的微博头条,当年“站着上北大”的保安甘相伟,成为了2018年武汉传媒学院的辅导员,被称为“史上最强逆袭”。
蔡康永说: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有梦想就去做,现代人拼的不过就是一个行动力,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学习,总有量变到质变的积累。
想起罗振宇说过妄人与伟人的区别:
伟人把想法变成一个目标,然后行动,不断用行动的结果,去验证想法,然后调整目标。哪怕这个想法到他死的时候,也没有实现。
妄人有一个想法,这个想法未必不靠谱,但是他们的主要行动是四处找人支持自己的想法,就想法本身谈想法,然后对不支持的人,甚至是整个世界充满怨恨。
我们可以不做伟人,但请不要成为空有梦想的妄人。
03.
关于文理分科这件事情上的错位,我似乎一直无法摆脱。
在大学时,会抄来文学院的课表跑去听课,去跳蚤市场买来中文系前辈们卖掉的文学史教材,混迹在文学院的社团里,记得有同专业的同学一直都不认识我,直到听过我在“大学生讲坛”讲《红楼》。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曾为自己的读书喜好困惑不已,默默觉得自己好像在做一些“无用”的事情,不知何去何从,甚至从不乐于说出那些因为读到某些语句所带来的高光时刻。
小说诗歌、典籍策论、文学作品,我不知该向何人诉说那些让我沉浸其中的情感。
而游离在专业之外的状态,又让我生出,永远没有办法比肩文学院正规军那样博学的自卑。
这条路,一直是我一个人的朝圣。
放弃、逃离、又复抗争,我慢慢接受了自己无法摆脱热爱文学这件事情。即使我与自己的那只猫头鹰擦肩而过,再也无法收到来信了。
但我何不去自己找一只呢?
于是我重新拿起笔。人生海海,既然生了念头,若不去尝试,一生都会纠结。
现代人常常羞于谈梦,太遥远太虚妄,总觉得想想就好。
但总有人将你的“想想就好”变作了现实,所以想做就做吧,别再把梦想当作做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