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的归属感
因为全职在家带娃,天气好的时候慧带他下楼玩儿,有个邻居家的小哥哥比他大5岁,这个哥哥特别有耐心,在儿子几个月大的时候就陪他玩儿,逗他,可以和他玩一个晚上
暑假这个小哥哥的妈妈想带他去找在南京工作的爸爸,小哥哥告诉妈妈不去南京,因为离不开我儿子,如果去南京了,他会想我儿子,孩子的感情是最纯粹的,就是因为喜欢,因为缘分
他早晨起的比较早,早上5点就起床,他爸爸怕影响我睡觉就带他去公园玩,公园每天都有溜早的老人,有带着鸟笼子的,有练唱的,有运动的……对于不到一岁的他来讲,眼睛不够看的
因为他是男孩儿,不认生,他爸爸带着他去看鸟啊,去跟他聊天儿啊,虽然他也不会说话,但他对周围都充满了好奇,久而久之就和公园里的这些老人认识了,每天早晨他去的时候,这些老人也会抱抱他,逗逗她,告诉他爸爸带孩子的一些小常识,父子俩在公园里和老人们有很多互动
一些奶奶看他长得特别好看,都要抱一下,围过来逗逗他,跟他说话,因为一头自来卷儿,加上不哭不闹的,谁抱他都可以,所以很招人喜欢,甚至有一些老人每天早晨起来都等着和他打招呼再回家,偶尔他不去,还会到家里来问他为什么没去公元
从小就在一个大家都愿意跟他交流的环境里,给他的心理营养就会比较多一些,他感觉自己是一个特别受别人欢迎的人,是一个很招人喜欢的人,长大之后他也的的确确有一点自恋,可能这些都来源于小时候被别人的接纳与赞美
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老师在全班面前说他是学渣,让全班同学都不要跟他玩儿,一个四五年级的孩子,数学和英语都是70多分[捂脸]老师也是太希望自己学生好,所以恨铁不成钢,用这种方式来激励他,显然这种激励方式对他是无效的
即使老师让全班都不跟他玩,但一点都不影响他喜欢去学校,而且他一点都没有感觉到老师不喜欢他,长大后我问他,我说四五年级的时候,老师这样说你,你怎么看自己
他说,我从来都不觉得自己学习不好,我只是很贪玩,认为自己学习很好啊,老师讲的我也都记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考成那样的成绩,我并不懂这些成绩和我考初中有什么关系,但我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差声,这份迷之自信的的确确在他小学阶段对他起到了极大的正面意义,所以尽管成绩倒着数,老师这么否定,但没有让他讨厌学习,没有摧毁他的自信
也是因为从小接触的人比较多,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接触,长大之后,他和七八岁的孩子也能玩,而且极具耐心,和老人也能聊的很好,他能理解老人就是活在那个年纪的人
在他上大学期间,他爷爷住院了,他去陪床,14天24小时跟他爷爷在一起吃住,听他爷爷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医院里的护士和主治医生特别喜欢他,说现在儿子都不愿意伺候爸爸,何况一个20出头的孙子天天伺候爷爷吃药,洗漱,吃饭,说我儿子太难得了,甚至有一个大夫主动问我儿子是否有女朋友,想把自己的女儿介绍给他[憨笑]
这都和他从小接触人有关,而且他在人群中并不是溺爱他,只是被宠爱,我们都会制造很多机会让他去为别人做一些事情,有一次家里来客人,他5岁多,大家围在一起吃饭,我在吃饭前告诉他,今天阿姨第一次来家吃饭,你可以帮妈妈在餐桌上照顾好阿姨吗?他说没问题
我告诉他,咱俩在餐桌上配合一下,吃饭的时候,如果我在餐桌下碰了一下你的脚,你就抬头看我的眼睛,我跟你的眼神一对上就是提醒你要帮客人夹菜,我看向哪道菜,你就把那菜夹到阿姨碗里,我看阿姨的碗,你就帮碗里添一下饭,咱俩一起配合好
他觉得可以帮父母照顾客人,自己很了不起,能被别人需要很有成就感,所以在餐桌上我们配合的很好,阿姨说没想到这么小就会照顾人,是一个暖男,会疼人……
后来我不再提醒他,他也知道在餐桌上照顾一下他人,但不会做的很过分,恰到好处,5岁之后他在餐桌上就知道谁是比较重要的客人,能帮我们去照顾好别人
小孩子不会分析因果,他也不太会判断,如果想让他去做一件他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一定跟他提前去演练一遍流程,直到这个结果是怎样的,让他全部在心里可以清晰的知道每一个步骤,这让他做的时候是非常容易马上执行的,而不是告诉孩子,如果谁再欺负你,你就直接打回去,他从来也没有打倒过别人,根本就不知道打的过程会发生什么,你让他做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他肯定是懵的,
如果在生活中多制造一些机会给孩子,前期和父母一起配合着做,逐渐父母在身边,他可以大胆做,慢慢他才可以离开父母,自己独立做
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做事,为他人去服务,不仅让孩子有成就感,同时别人对他的接纳,让孩子有归属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