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扫除的一天,本来今天是想把小宝康复时不再用的玩教具整理下,送给那些需要的家庭。可是在整理的过程中,在征得他的同意时,我所挑选玩具中有一半他都说“还要”,然后马上拿去玩上半天。好吧,或许在我看来有些玩具他可能不喜欢了,但在他心里却依然都是宝贝。最后,经过他的同意只整理出三分之一的玩教具,看上去好像是满满的一大箱子,因为小宝对毛绒玩具完全不来电。所以一大半是我和小宝玩抓娃娃时的毛绒玩具都捐了出去。
突然回想自己小时候,虽然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幼时的瓶瓶罐罐和小人书却是自己的最爱。记得母亲每每在整理房间时都会问上一句,这个盒子还要吗?那个小瓶子还要吗,唯独对所有的书不会问,只是叮嘱一句“这是谁的小人书呀,收好了哈”,或许是怕我们乱丢乱放,便紧接着来一句略带吓唬色彩的“再不收好了,就卖给收破烂的了”。
虽是一句警示的话,但母亲从未丢过,依旧在整理房间时重复着那句话好多年。
后来,我在读吴晓玲的《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时,懂得了,母亲这种身教大于言传的举动叫做“尊重”。并讲到“尊重虽然是一种内在的形式,但也必须配合语言的工作,所以你要坦诚地说出来”。
文中举了一个例子:孩子不穿你为他准备的衣服,非要穿昨天的,在你说明理由后他仍然坚持。你说:“我尊重你的决定,要穿什么衣服的确是你的自由,只是我必须说清楚今天的活动量会很大,如果一会儿你感觉到哪里不舒服,就只能自己克服了,可以做到吗?”这是尊重。如果你说“真是拿你没办法,好吧好吧,随你,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这是放任。
这让我会想到在公园里经常见到的场景,两位妈妈带宝宝在公园里玩,想让自己的宝宝和另一个宝宝分享自己的玩具或食物,如果宝宝不愿意,有的妈妈就会给孩子贴标签“你真小气,妈妈不喜欢你了”甚至有的妈妈会强行从宝宝手里拿出来分享给别的小朋友,还义正言辞的说“不要理他,他太小气”。然后任由宝宝在那伤心的哭泣。妈妈们只喜欢分享的孩子,喜欢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去做,但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那是他的玩具,他的食物,他有掌握自己物品的权利。
受到尊重的孩子也会自重和尊重他人,如果孩子最亲近的人都不尊重他,也会让孩子怀疑妈妈对他的爱,和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值得被爱。
甚至有的孩子还会理直气壮地去抢他人的物品来玩。
因此我们期待孩子怎样,自己首先就要做到该怎样去对待孩子。
正如吴晓玲老师说的“如果我们习惯了只看得到孩子不好的一面,而看不到他们好的一面,那么孩子也难以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每个人都只忙着去抓取自己没有的东西,那么可能连原有的东西都要失去。”
大人都还在试错中成长,更何况是孩子。有的大人连试错的勇气都没有,而孩子只要得到了足够的尊重,就更有勇气去尝试,哪怕错了也没关系,我们以身示教,为他们做好的示范,正确引领他们不断地去练习和提升。这才是尊重中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