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30,本来就预期着会渐渐摆脱幼稚,失去天真的能力,严肃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但听到友在旁边大谈“要把时间浪费在美好事物”上时,仍止不住有点起鸡皮疙瘩。
伴着这些鸡皮疙瘩同时产生的,是心里一股闷闷的、略觉得造作又有些羞愧的情绪,这种生理的不适宜是被不断出现的“美好”两个字给调动出来。
离开与友谈话的语境后,竟有些诧异,不断产生疑问: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羞于谈论“美好”、“文艺”、“优雅”这种从前设为人生追求的词汇?
人活着活着,以前总以为自己逼格挺高,品位挺好,动不动就想要告诉别人,我在追求一种比大多数人更有品质、更有质感、更高含金量的生活。也不羞于谈论文艺、文学、美好,因为这是精神追求,这是区别于很多人的一种骄傲。
但到了一定年纪,(对的,我一定要怪罪在年纪上,只有它是不可被阻挡和改变的)以上种种就逐渐被剥离,它既不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更不能成为追求。
追求是什么?超过30岁,追求应当是财务自由,身心健康,能事业有成,还可以说走就走,不管去任何地方。要达成这种目标,灰头土脸、低声下气,甚至精疲力尽,是常有的事情。
而以上任何一种生存状态,都跟“美好”的理解有差距。美好是什么?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物上,不厌烦,不暴躁,干干净净,或者活力四射,让人看了舒服,而不累。
比如我,上班已经需要穷尽精力应付各种事务,天黑下班回家时,只想求碗热汤喝,哪还有心思一人食去煮个精致的日式牛肉锅。
比如有孩子的朋友,下班了或许还要吃饭应酬,匆匆赶回家,娃还眼巴巴地等着讲故事,哪有时间去悠闲地做个瑜伽管理身材?
因为我们总是限于生活中的错位里,“我想要那样,但又不得不这样”。当“不得不”出现的时候,就意味着丧失了自由。“美好”最受不得勉强。
这是其一吧。现实总和理想有着万把光年的差距。
其二,现在见面,大家才不会讲什么“美好”,太生疏了。见面聊的是八卦、是东拼西凑的讯息,是家长里短的唉声叹气,是绝少提及最近读了什么诗歌特别美、前些日子看了电影启发人性……
家长里短未必不够美好,但实在是,艺术的美被创造出来,就是用来和日常区分的。
连谈幸福都显得你特别矫情不实在。我之前刻意问我的朋友们:你今天幸福嘛?你最近幸福嘛?大概他们听到“幸福”二字跟我听到“美好”这个词一个反应:你也太肉麻了吧。又犯病了吧?只能呵呵。
在公众场合下,谈论幸福已经被视为一种矫揉造作了。“美好”也几乎相同状况。
如果能把一碗泡面都吃出幸福感觉来,“美好”真是不在话下,这既是心态又是技能。然而,自己觉得好还不够,分享出来,改变这世界一点点,大概是我那位充满了热情的朋友在跟我们谈论时的想法。
不由得羡慕起她的热情与勇气——不能停止与生活中的糟糕情状的斗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