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细读(二)
“。 ……她们白天在修善寺,今天晚上来到汤岛,明天可能越过天城岭南行去汤野温泉。在天城山二十多公里的山路上,一定可以追上她们。我就是这样浮想联翩,急匆匆地赶来的。”这一段是对过去事件的描写。讲了“我”前两次见到舞女一行人的经过,和“我”对舞女的情感发展变化。这个过程作者只是做了简单的介绍,这样的叙述有利于把故事铺陈下去。
过去事件怎么写,什么时候写,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怎么样写,这些布局是有一定方法的,每个作家有他的个人习惯。徐则臣的《露天电影》中,他的过去事件就是随当下事件的发展而不断呈现的。在这篇小说中,“至今我已见过舞女两次了……”从叙述的语感我们就可以看出,他肯定要写当时的场景,只不过这时候它属于过去事件,不需要太过细致的描写。这种方法值得学习借鉴。
“赶上避雨,我们在茶馆里相遇了。我心里七上八下。”这一句又回到了当下事件。“我”急匆匆地赶来了,正赶上他们在这里避雨,“我”的目的达到了,但是为什么心里又七上八下呢?这表明“我”为再次遇到他们感到欣慰,但是之间关系又没有达到相互熟悉的地步。这样的描写也是情感的递进,恰当地展示了一个青年学生的心理状态。
“不一会儿,茶馆老太婆把我领到另一个房间去。这房间大概平常不用,没有安装门窗。鸟瞰优美的幽谷,深不见底。我的肌肤起了鸡皮疙瘩,牙齿咯咯作响,浑身颤抖。我对端茶进来的老太婆说了声:“真冷啊!” “哎哟!少爷全身都淋湿了。请到这边取取暖,烤烤衣服吧。” 老太婆话音未落,便拉着我的手,把我领到自己的起居室去了。 ”这一段落作者让故事情节进入了一个分支。
依我看来,这一段以及后面描写中风的老头,以及老太太送“我”的描述都是多余的,有没有这些内容对这篇小说无足轻重。卓老师对此给予了分析,他这么一说我算是理解了作者的意思。这个将在后面再说,
“这个房间里装有地炉,打开拉门,一股很强的热气便扑面而来。我站在门槛边踟蹰不前。只见一位老大爷盘腿坐在炉边。他浑身青肿,活像个溺死的人。他那两只连瞳孔都黄浊的、像是腐烂了的眼睛,倦怠地朝我这边瞧着。身边的旧信和纸…… ”这是比较长的一段,它主要说这间房子里很温暖,屋子里有一位老大爷,并且对这位老大爷的的外貌进行了描写。
从这一段描写中可以看出,老太太对“我”和对待舞女一行人态度的不同。她看出这是一位少爷,表示出了对这位贵族少爷的尊重,所以把他请进了这间温暖的房间。这是很现实的。对老大爷的描写,也可以说是让“我”对生命已逝的哀叹,更加想到要抓住眼前的美好。
“……老太婆在店堂同巡回演出的女艺人攀谈起来。 “哦,先前带来的姑娘都这么大了吗?长得蛮标致的。你也好起来了,这样娇美。姑娘家长得真快啊。” 不到一小时的工夫,传来了巡回演出艺人整装出发的声响。我再也坐不住了。不过,只是内心纷乱如麻,却没有勇气站起来。我心想:虽说她们长期旅行走惯了路,但毕竟还是女人,就是让她们先走一二公里,我跑步也能赶上。我身在炉旁,心却是焦灼万分。尽管如此,她们不在身旁,我反而获得了解脱,开始胡思乱想。”这里写到我在温暖的房间里,老太太去外面和舞女一行人攀谈着,老太太看来对这群人也比较熟悉,她还恭维小舞女,说她长得标致等等。我听到她们整装出发的声音,心里很着急,在这一段落中,“我”想让他们先走,即使先走一二十里路我也能赶上。虽然“内心焦灼万分”,但是她们不在身旁反而“获得解脱”。这时候作者对“我”的心理进行了有层次的铺陈。作者很善于刻画人物内心。短篇小说篇幅很短,没有那么多的容量,要尽可能地把主角的内心世界给呈现出来。
“我问老太婆:“她们今晚住哪儿呢?”那种人谁知道会住在哪儿呢,少爷。什么今天晚上,哪有固定的住处哟。哪儿有客人,就住在哪儿呗。” 老太婆的话含有过于轻蔑的意思,甚至煽起了我的邪念:既然如此,今天晚上就让那位舞女到我房间里来吧。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老太婆对于舞女一行的轻视,从此可以看出老太婆和中风的老头的出场并不是多余的。因为老太太对舞女一行的轻视,让“我”生出了一个小心思,也就是一种邪念,这恰恰是人性的体现。从这一段我们应该学会人物的对话描写,并且要注意人物对话必须符合他的身份。
我们的小说,就拿短篇小说来说,人物从开始到经历发生了这么多事情到结尾。人物在结尾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变化。在比较传统的小说里面,这种变化往往是道德感或者说人性光辉这种伟大的人性的呈现,尤其是像19世纪以前的西方小说,普遍是道德或者说人性的这种光辉的呈现,让读者感受到受教育了,感动了,受教育了?包括你比如说像。
“雨点变小了,山岭明亮起来。老太婆一再挽留我说:“再待十分钟,天空放晴,定会分外绚丽。”可是,说什么我也坐不住了。 …… 。 …… “少爷!少爷!”老太婆边喊边追了过来,“你给这么多钱,我怎么好意思呢。真对不起啊。” 她抓住我的书包,不想交给我。我再三婉拒,她也不答应,说要把我直送到那边。她反复唠叨着同样的话,小跑着跟在我后头走了一百多米远。 “怠慢了,实在对不起啊!我会好生记住你的模样。下次路过,再谢谢你。下次你一定来呀。” 我只是留下一个五角钱的银币,她竟如此惊愕,感动得热泪都快要夺眶而出。而我只想尽快赶上舞女。老太婆步履蹒跚,反而难为我了。我们终于来到了山岭的隧道口。 “太谢谢了。老大爷一个人在家,请回吧。”我说过之后,老太婆好歹才松开了抓住书包的手。 ”这一段看似写的是细碎的日常,通篇没有表现焦急的语句,却衬托出了“我”内心的焦急。经过老太太的反复唠叨、抓住我的书包不放手、她的步履蹒跚等一系列的拖延,我们终于来到了山岭的隧道口。
“走进黑魆魆的隧道,冰凉的水滴滴答答地落下来。前面是通向南伊豆的出口,露出了小小的亮光。”这看似写“我走进了一个隧道,前面就是伊豆的出口,还看到了小小的光亮。
这简短的一句话,是不是有一种隐喻呢?是否暗示着他走向了光明,看到了希望。它穿过了黑黢黢的隧道,经历千难万险终于走了过来,然后终于寻找到光亮的地方。用暗喻来表达情绪,表达人物的心情,心理世界的方法很好,在平时的写作中可以尝试使用。
第二章
“山路从隧道出口开始,沿着崖边围上了一道刷成白色的栏杆,像一道闪电似的延伸过去。极目展望,山麓如同一副模型,从这里可以窥见艺人们的倩影。走了不到七百米,我追上了她们一行。但我不好忽然放慢脚步,便佯装冷漠的样子,赶过了她们。独自走在前头二十米远的汉子一看见我,就停住了步子。 “您走得真快……正好,天放晴了。” 我如释重负,开始同这汉子并肩行走。这汉子连珠炮似的向我问东问西。姑娘们看见我们两人谈开了,便从后面急步赶了上来。”这一段的开头描写很有画面感,读者似乎在跟着镜头在转移视线。
走了不到七百米就追上了他们,“我”不好意思放慢脚步,佯装冷漠的样子。这又是心理描写,写出了一个青年男子的小心事。好在前面走的男子停住了脚步等他,才让“我”有了理由与他们结伴同行。他和男子搭话的过程中,姑娘们也急步赶上来了,这正是“我”想要的结果。
“这汉子背着一个大柳条包。那位四十岁的女人抱着一条小狗。年纪最大的姑娘挎着包袱。另一个姑娘拎着柳条包。各自都拿着大件行李。舞女则背着鼓和鼓架。四十岁的女人慢慢地也同我搭起话来。 “他是大学预科生呢。” 大姑娘悄声对舞女说。 我一回头,舞女边笑边说: “可能是吧。这点事我懂得。学生哥常来岛上的。” 这一行是大岛波浮港人。她们说,她们春天出岛,一直在外,天气转冷了,由于没做过冬准备,计划在下田待十天左右,就从伊东温泉返回岛上。一听说是大岛,我的诗兴就更浓了。我又望了望舞女秀美的黑发,询问了大岛的种种情况。 “许多学生哥都来这儿游泳呢。”舞女对女伴说。 “是在夏天吧?”我回头问了一句。 舞女有点慌张地小声回答说:“冬天也……” “冬天也?……” 舞女依然望着女伴,舒开了笑脸。 “冬天也能游泳吗?”我重问了一遍。 舞女脸颊绯红,非常认真地轻轻点了点头。这里才开始与舞女一行有了近距离的接触,由此开启了对话。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我”有意找话题和舞女说话,试图与她拉进关系。走到小汤野旅店,四十岁的女人露出惜别的神情,男子替“我”说出了我的想法,从而实现了与她们同行的意图。
这段对话中写到,舞女的表情,应该是她觉得与一个贵族少爷说话感到很拘谨,还有可能是她很少有与青年男子交谈的经历。不论怎么说,这都表明“我”与舞女的关系在更进一步。
“真糊涂,这孩子。”四十岁的女人笑了。这一句应该是一个伏笔,或者说是个铺垫吧。因为前面讲那个舞女是十七八岁的模样,后面说她其实只有十四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