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时特痴迷于青春电影。
那时规模化的影院才开始席入我们这个北方小城,影院的选择终于不在拘泥于老式的剧场。告别了僵硬的木椅和木椅下穿梭的老鼠,一切都是那么新奇。首家开业的现代影院在节假日一票难求,即便是工作日也会有辛勤的大姨大妈们守在门口,挥舞着手中的会员卡向前来观影的非会员们挣着每张五元的差价。后来一家家新影院相继开业,相互间的竞争压价终于让大姨大妈们得到了休息回归广场释放余热,持续的折扣活动也成为了我观影的必要条件。我从不是一个娱乐需求高的人,何况在那个学业繁重的阶段,能去电影院看电影就是高中时代忙里偷闲中最向往的娱乐活动。
在学着其他男孩子喜欢特效精美的科幻大片同时,我会更向往文艺气息的片子。可高雅的艺术片本就不多,何况我也从没有那种高度的鉴赏水平,我会私自把所有青春电影列入艺术作品的范畴。我想活在我所谓的艺术作品当中,憧憬各位主角们的青春故事的同时不停否定自己乏味的青春时光。
高一那年《那些年》唤醒了我青春期初的情愫和热血;高二时赵薇的《致青春》则展开了我对大学及未来的遐想;《中国合伙人》中我更在意的是三位主角大学时代的友谊与梦想;之后的《青春派》更是直击高考,不知是提前还是滞后地让我听见了高考临近的脚步;高考前的《同桌的你》以及高考后的网剧《匆匆那年》更是掀起青春片的浪潮,带着高中时代的回忆和大学生活的憧憬,充斥着我的怀念和期待。
后来我发现我或许没能活成自己期待中的模样可仍有无数青春的亮点闪着光,我的故事同样精彩,同样戏剧,同样独一无二,同样值得纪念。多年后我的青春同样可以是一部令年轻人兴奋令中年人共鸣令自己感动的艺术作品。
如果有一天,我有钱了,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故事拍成电影。我会亲自挑选演员,亲自上场导演,尽力还原记忆中的每个角色和场景。显然这对于现在的我就是痴人说梦,于是我决定先由自己将故事写出来,等到电影项目启动的那一天,编剧能够更切合地完成剧本。即便电影梦想破灭,我也会找一家印刷厂,将这部青春精装成册,邮寄给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看,还会留一本作为我孩子十八岁的生日礼物。
以此纪念我们每个人别致青春。
2020年5月1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