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
或强或羸,或培或堕。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大义】
如果一个人想要凭着自己的力量获取天下,约束百姓,我料想他是不会成功的。天地万物是一个神圣而又完整的全体,我们对待它不可以刻意,也不可以执着。刻意就会失败,执着就会失去。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秉性,有些适合走在前面,有些适合紧跟其后,有些人做事总喜欢大步流星,有些人做事却喜欢慢条斯理,有些人体质比较强健,有些人身体总有些羸弱。
所以说,作为圣人,要懂得去除极端的想法,去除奢求的欲望,去除过度的行为。
【心读】
1.
欲望,不能仅仅被狭义地理解为情欲。欲望,应当是指一切违背事物本性的想法。如果我们这样来定义欲望,我们便会发现,动物的欲望并不是欲望,因为动物的各种需要是合乎它们的本性的。
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欲望。
泰国高僧阿姜查说,人类欲望的本质就是欲求事物成为其他的样子,而不是它本来的样子。我个人非常喜欢这句话。这和道家讲的道法自然很相似。从某种意义上来,道家和佛法确实有相通之处。
阿姜查是南传佛教的高僧。但我在读他的书时,却发现他说的很多话都像极了我们道家的思想。比如,他还说过:“来到这个世间,你就应该思考它的自然现象;每件事物,都在准备着消失,看看你的身体吧!有哪个部位仍然保有它原来的形态呢?你的皮肤仍然和以前一样吗?你的头发呢?不再一样了,不是吗?一切事物都到了哪儿呢?这就是自然,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万物都有它自己的规律,这就是自然。这里说的自然不是自然界,而是本来如此的意思。
2.
道家相信,世间万有都有自己的天性。由此可见,作为一个人,去发现自己的天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用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话来说,就是“认识你自己”。其实,我们要认识的自己,就是自己的天性。顺着自己的天性去发展,人便可更好地成就自我。
但是,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发现自己的天性?道家经常强调,不要刻意地去做一件事,而要体道而行,顺其自然。可是,我们又如何分辨自己的做法是出于人为,还是出于天道?我读《道德经》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疑问。道家提出了很多理念,那么,有没有具体的做法?
有倒是有,但是是否足够具体,就看你怎么理解了。总体来说,道家的主张是要去悟的,这和儒家不同。儒家有十分具体的做法,而道家没有。这也正是儒家能够在后世被推广的原因之一。道家之所以没有十分具体的做法,也是有理由的。理由在哪里?我想,理由在《庄子》这本书里。
《庄子·大宗师》开篇就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庄子说:“知道自然的作为,又知道人的作为,这种人已经达到极致了。”这种达到极致的人,就是至人,真人。那么,一个人如何可以作出这样的分辨。 庄子说了一句极为重要的话:“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此话何解?
意思是,你得先成为真正完满的人,才能拥有分辨这一切的真智慧。在我看来,这是强调了实修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拥有很多知识,读了很多书,却没有实修,这样的人充其量也只是一个会移动的图书馆。唯有把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修行,知识才可以真正的成为智慧。所以,真人都是通过修行修出来的,而不是看几本书,掌握一些知识就可以达到的。
正是基于这一点,道家没有办法跟你讲太多具体的做法。一来,讲不清楚,道可道,非常道。二来,讲多了,就是智巧。韩非子就说:“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韩非子·扬权》)智巧太多,人容易陷在里面,而不去领悟。当然,悟不是坐在那里空想,否则就是“野狐禅”。你得去实践,在实际的修行中逐渐领悟道家讲的每一句话。这就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跟你讲一万遍,还不如你自己亲自来体会。这就是语言的局限。
学习知识,确实可以扩充我们的见地,但如果我们不实践,那就和一个病人只懂得看药瓶里的说明书,却不懂得把药吃下去是一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