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心理
心有猛虎,细嗅真实

心有猛虎,细嗅真实

作者: 理想维修师 | 来源:发表于2017-04-08 22:49 被阅读0次

    这是《理解自己,理解人》的第五篇。——情绪与感受。

    心有猛虎

    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绽放自身而又回卷

    我挣脱自我

    孑然/伫立于伟大的风暴中。

    ——里尔克

    在我们这一代人小的时候,一般来说,我们是不能有“情绪”的。

    2岁的你,看着对面的一身白袍,连脸也被蒙着的高大的陌生人,他拿着尖锐的灌入药水的针,捉住了你的胳膊。你觉得不自在,想挣脱,但你的爸爸妈妈,也把你按在那里。陌生人把针头指向你,你看着针靠近,一种莫名的感受,攫取住了你的小心脏。你哇的一声哭了。而你的父母说:“这孩子!怎么这么胆小?”——于是,你把这种担心未知、担心受伤害的情绪和感受,与“被鄙视”联系到了一起。

    后来你长大了,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你渴望着一个好未来。但你对未知和危险,也有着天然的好奇。某天,你的一个看上去酷酷的朋友点了一根烟,递给你。而你想到你家里某位被肺癌的痛苦折磨的长辈,你有点儿犹豫。而他不怀好意地笑着:“咋,害怕了,怂了?”

    这么一句质疑,激起了你的好胜心。你就把烟接过来了。你猛吸一口,呛得眼泪流了下来。

    可人和人不一样。你班上的学霸君在遇到同样的情况时,他却只是推了推眼镜,说,“对啊,我害怕。”又补了一句:“而且这事儿又没啥好处啊。”

    他说他害怕,可是他不羞耻。而你也害怕,可是你不承认。

    而过了很久你才感到后怕,还好当时递过来的是烟,不是毒品。你才明白,像学霸君那样有什么不好的?像他那样先承认我不敢、我害怕、我畏惧,然后像他那样进一步地,去评估未知的事物,去分析风险收益、分析投入产出比。基于此做决定时,就不会被“我怂不怂”的观念绑架钳制,而会掂量社交形象和健康问题孰轻孰重,脑子也会清楚很多。

    你才明白,情绪是礼物,“恐惧”很有必要,对“恐惧”的恐惧才是不必要的。

    各种情绪各种萌[秋小爱·九宫格表情]

    4岁的你,你有一组特别喜欢的小玩偶,他们漂亮精致极了。他们是你过生日时,妈妈送你的礼物。然而有一天,妈妈的上司带着一个特别帅气的小哥哥来你家玩,你高兴地把他们拿出来,给小哥哥讲在你的想象里,在你的玩偶王国里,他们的故事。阿姨和小哥哥要走的时候,小哥哥对其中几个玩偶,流露出很喜欢的神情,你妈妈慷慨地要赠给他,阿姨推辞了几次。但你妈妈说,“拿去吧拿去吧,这是我家囡囡最最喜欢的,小孩子都喜欢!”,于是小哥哥收下了,并很礼貌地向你妈妈道谢。

    你心想,“妈你还知道这些是我最最喜欢的啊!”你阻拦未果,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

    你很伤心,又不知道该怎么说。你很气,又不知道气什么。你有点恨,但不知道恨谁,礼貌的小哥哥,还是热情的你妈妈?他们都不是坏人,都是你喜欢的人。然而就因为他们的轻描淡写的那几句话,天天陪你的宝贝们就离开你了。你妈妈却觉得那只是她没花多少钱买的塑胶小人。她根本不懂,对你来说,你的国家失去了英雄,你的花园失去了公主,你的卫兵失去了将军。

    而且在阿姨和小哥哥走后,你还被狠狠的训斥了一顿。妈妈说你小气、自私,你所有的东西,都是她给你买的,不是你的。你只顾着自己喜欢,舍不得分享,不慷慨,将来会讨人厌。还不仅仅是这一次,每次,大人们都不论你愿不愿意,总在迫使你分享,还要你做出慷慨大度的样子。——于是你把“被侵犯”引发的情绪,和“不应该” “不善良” “不热情”,联系了起来。

    后来,长大的你成为了一个大家眼里超级超级温柔善良的女生。你的朋友们都不理解,都心疼你,为什么你每一任男朋友都是同一个类型?他们都是需索无度的,随时提要求,随时要满足的。

    尽管你的朋友们都说你喜欢的男人很“渣”,可你总以为你是开心过的。你的“付出”和“不计较”,让你觉得自己是个好人,是个值得爱的人。可为什么总是感动了自己也感不动对方?为什么你很累?

    有天,你终于发现了人和人的不一样。某日你偶遇了你的前男友,寒暄过后,你听起他讲起,他对另一个女孩子的温柔和体贴。他说,那是个性格很好,任性时也讲道理,也让人舒服的女生。那个女孩子对他就像对她自己未来老公那样有期许和要求,像对待她自己未来孩子父亲那样有依恋和尊重,像对将陪伴他一辈子的爱人那样信任着。他还轻笑着对你说,“可能当时你太惯着我了,其实我也更喜欢温柔一些的自己。”

    而你有点难过,还有点羡慕她。当然不是羡慕你前任给她的陪伴和体贴了,而是因为:那个女孩子会说“我想要”就是我想要;她会说“我在生气”和“你不可以”;她有需求的时候,并没有“不应该”的阻隔和别扭,可以真实地认清环境;她可以在她的王国里驾驭一切,游刃有余,你却不可以。你宁可自己不舒服,也怕别人不满意。

    而又过了很久你才明白,亲密关系的特点就是,一个人不舒服,那谁都别想舒服。还不如好好地表达和保护自己的小情绪呢。这样,对方也会更放松地和你相处、更坦诚和亲密地对待你、更坦诚和亲密地对待关系。

    坦诚亲密好过小心翼翼

    “情绪”不是“坏”的,不是能够忽视的,不是和“理性”势不两立的。情绪与感受也不会妨碍我们认知世界与人际交往。——对情绪与感受的拒绝与坏评价,才会让我们的心变得无明且僵硬。

    人类从动物智力的一般水平上的分离,是由于人类种族在感情上有一个巨大的、特殊的进化。情绪的发生与脑的进化,特别是新皮质及其附属部位的进化是同步一致的。

    我们不可把情绪单纯地看作病态的、无意识冲动的活动;不应当把它看作单纯的生理激活和能量释放;也不应把情绪看作刺激-反应链上的终端部分,或认知过程产生某种冲突的结果和终结。——兰格尔

    ※情绪之用

    人的行动并不由环境刺激直接决定。人们遇事,先被触发的是情绪;人们做事,首先体验到的是情绪;人们享受着情绪情感带来的喜悦、欣快与满足,也会经受着情绪情感带来的折磨、痛苦或失落。

    情绪作为适应的手段,驱动着我们采取行动。就像我们碰到了热的物体会赶紧避开,皮肤里刺进尖利的针会感到疼痛,情绪,就是我们的感受碰到了某些情况起的反应。和别人握手时,我们流露出的热情与诚恳,向彼此展示着亲切与可信;而若在深夜里被陌生人拦下时,我们会因敌视和防范的情绪,变得比平时更加警惕和敏锐。

    情绪作为一种状态,给我们提供注意保持的力量,引导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向,并增强或阻碍我们认识世界的效率。当我们情绪高昂时,我们相信书山有路,学海有舟,努力一定会有结果;而当我们沮丧又不知如何调节时,我们会觉得一切都似乎兴味索然,一切都不能把自己带出苦恼忧伤的境地。

    情绪作为一种特质,让我们拥有主动或被动、内向或外向、敏捷或迟钝、活泼或沉静等人格特征。我们用情绪描述某个确定时刻的情感倾向,用人格描述较长时间内的情感倾向。

    情绪守护我们、引导我们、让我们成为我们自己。


    ※“情商”是怎么一回事

    情商,就是把不能控制的那部分情绪与感受,变为可以控制的表达,从而增强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认识自己的各种情绪,是合理地表达情绪的起点。回到生命的最初几年,在我们在经历不同的情绪时,是家庭中的长辈们,给我们的情绪进行定义,告诉我们的情绪状态是什么。我们在他们的教导和指认下,逐渐学习到了“宝宝很开心” “宝宝现在生气了”,“宝宝难过”等等。

    即使到了现在,我们仍在一直在寻找着贴切的、不压抑自己同时不伤害他人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情绪。我们无法精准地描述那种“不太高兴但不至于吧”的情绪感受,所以我们会用“蓝瘦香菇”这种半开玩笑的方式形容“心塞塞”的时刻;因为我们常常不好意思对其他人表示“你让我特别开心”,所以我们会用“比心”来表示真的很感谢你,你为我做的事,让我特别快乐呢;我们怕表现自己的负面情绪会给他人留下坏印象、会让他人远离自己,所以,“宝宝不开心” “伐开心要包包(づ ̄³ ̄)づ” 的表情包红极一时。

    那些帮助我们表达感受、又不用担心招人烦的表情包

    我们是否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照顾好自己、他人的感受和当下情境,也取决于我们在成长环境中,是否有过自由表达情绪的空间。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因为我们对很多事情都无能为力又不明白道理,太多事情会让我们感觉到挫折了。比如说,玩具被抢/想要不给买/饱了还要喂/饿了没到饭点等等,都会给我们事情无法控制的挫败感。而长辈们,却很少会对我们的感受表示理解,告诉我们“妈妈/老师知道你很生气。”在处理情绪上,他们也不太懂。

    所以他们老是是第一时间去否定情绪的正当性,告诉我们,“听话的才是好孩子,好孩子不要叫,不要打人!” “你再哭,烦死了,没人会要你的”。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由于长辈们的偷懒,有时候即使我们表达正面的情绪,也不是总带给我们正向的结果。比如说,有一天你在外玩耍,遇见一只很可爱的小狗狗。你摸它、抱它、陪它玩耍,你很兴奋。于是你带着狂跳的小心脏,展露着大大地笑容扑向妈妈,试图用你仅能掌握的几个词汇描述这样的感受。如果一切都按照你的预期发生:妈妈先看到情绪,先关注到情绪,对你展露出了大大的笑容,高兴地说,“是吗!那么它一定可爱极了!”于是你确认了这种情绪的真实——“快乐”就是快乐,以及,你会感受到快乐是多么具有感染力。

    可是妈妈没有。她大惊失色:“脏!脏死了!快去洗手!”你很困惑,直到你变得谨小慎微,把这种“激动”与“羞耻”感拧巴到一起。

    然而,只有我们能够准确地识别自己的情绪,自由地表达过你的情绪,我们才会找到疏导情绪的办法。我们才能够在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和环境的前提下,让情绪流动起来。

    不然的话,我们身上就会发展出很多让周围人觉得不可思议地、扭曲拧巴的表达方式。甚至很多时候,是在我们不自知的情况下。

    比如指责——一些人会在“受气”后,不知道怎么怼回去也不知道怎么纾解,而是把《致贱人:…》《致low逼…》 《要哭回家哭…》一类的文章,转发到惹到自己的人眼前,然后才觉得舒服一点。

    他们用“都是你不好!”“都是你不对!”的指责,来掩藏自己“其实我真的是一个很好很好的人,你不喜欢我,我很难过、很伤心”的情绪;

    比如讨好——遇到挫折,有些人会先反思自己的问题。他们老是在问自己,是不是我做的不够好?是不是我不对?

    我有个朋友,创业已有小成,收入优渥,也极擅厨艺和布置家居。从筒子楼到豪华地段,她家里的一切都井井有条雅致干净。看她下厨,也极赏心悦目。《老子》里说,治国的道理恰似烹小鲜鱼,秘诀就在于备好原料与按部就班。难怪人家事业有成呢!去过她家里的朋友就没有不惊叹“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功夫的,除了那一次。一次她在家里招待新认识的朋友,那朋友却说:“你在北京过得太糟糕了吧,怎么还合租房子?”

    后来她问我,“合租真有这么糟糕吗?我该怎么和他解释我并不是一个对生活品质没追求的人?” 而我却回答说,“等等,问题哪里是合租糟不糟糕,问题是你这朋友对你不太礼貌好吗!反正谁这么和我说话,我会很生气!”

    再举个例子:“受害者羞辱”的逻辑,也常常出现在讨好者们身上。在面对抢劫、强奸案件时,有些人会认为“都怪他大晚上外出”/“她穿的太吸引人”。这也是“讨好”周围人的一种形式:只要我循规蹈矩、只要我肯服从大多数,我就可以不被伤害了。

    他们用“事情不好等于我不好,而我可以变好所以事情会好”的讨好者姿态,妄图回避掉很多事情注定是不可控的时刻,回避掉每个人都会时不时有的“感觉丧丧的”情绪。

    再比如超理智——有些人说话永远都在力求尽善尽美,不断运用复杂的术语和概念,留心琐碎的细节,详尽的描述事情的方方面面。他们会通过引经据典、罗列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以这种方式处理矛盾和冲突。他们永远想要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却从不为听众根本不能理解而感到困扰。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当你面对这种人,你都会觉得特别无可奈何,虽然有道理,但你一句话都不想听。你脑子里千万头草泥马奔过去,你只希望把类似这样的表情包变成实体,向他biu~投掷过去:

    内心OS: 反正,我一句都不想听

    超理智的人,会把"矛盾"全盘转嫁给"环境"。体现出一种毫无感情的客观。其实在生活和工作中,理智都是加分项,理智与逻辑性能够帮助我们就事论事、正视局面、完成合作、商议问题、探索环境与解决问题。但是,如果一个人用“超理智”来抗拒自己真实的直觉,压抑自己真实的感受,用大量的引经据典和数据罗列作为靠山,那他也会付上很大代价被这些“死经验”牵着鼻子走。尽全力理性的话,反而会离真正的智慧越来越远。

    还有一种人,被叫做打岔型。他们总是企图将别人的注意力从正在讨论的话题上引开。无论是故意搞笑,还是岔开话题抖机灵;他们就像小丑一样,你永远无法和他们正正经经地讨论问题;他们成事不足,总想着缓解紧张气氛。打岔这种跳脱的方式,如果在外交辞令里,会让我们眼前一亮,“我方才不跟着敌人预设的方向走呢哈哈哈”,但在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会有某些时刻,被“总打岔总不好好说话”的人激怒。

    就像《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那个谁都可以托付,愿意对任何人好,愿意信任任何人,但唯独对自己不好,把自己人生的走向搞得随机又偶然一不小心就堕入深渊的松子。她一边嘟着嘴瞪着眼睛做着鬼脸,逗得父亲和姐姐哈哈大笑,另一边自己的快乐或是悲伤从来没有人会注意和接受。而她越是这样越是让身边的人不耐烦,越是让自己的一生过得难。

    试图用“打岔”去讨好的松子

    以上四种表达情绪的方式——指责、讨好、超理智、打岔,都源于萨提亚对“不良沟通模式”的总结。

    萨提亚-不良沟通模式

    我们在需要表达情绪时,一般都会面对着:自己的感受、他人的感受与当下情境。如果无法协调好这三者,就会引发人际沟通中的种种问题。

    如果一个人只在意自己与情境,那么他会用“指责”的方式来表达,“都是你不对,我和现状都没任何问题”;

    如果一个人习惯为了照顾他人与环境需要,压抑自己的感受,那么他会用“讨好”的姿态来面对,“需要改变的是我,如果我够好,那么一切都会顺心顺意”;

    再比如说,有些人以情绪为耻,十分抗拒情绪,他就会既不愿意考虑你的感受,也不肯接纳他自己是个有感受的、会脆弱的人类,那么他就会成为超理智者,“我讲的都是道理,人人都应服从道理。”;

    而打岔型的人,他们以为不正面应对你,也不应对环境,让自己东躲西藏的话,你就摸不到他们、抓不住他们了,你也无从伤害他们了。

    他们的生命里一定发生过什么,所以才会如同畏惧猛虎一样畏惧情绪。

    但若我们不懂得如何与情绪——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的——相处,就如同纵容“情绪”这样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一股能量去撕咬他人或吞噬自己一样。我们或他人感受到的,将不仅仅只是被忽视、沮丧与失望,还会有种种的孤独和无法信任的绝望感。而这,当然绝不是我们的初衷。

    而我们该怎么面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看到它、承认它、允许它、面对它。

    一个人内心深沉的真诚,与另外一个人的真诚的相遇的时候,是“我和你“的关系,也是人成为真正的人的时刻。——马丁·布博

    一个人要成为真正的人,活生生的人,需要正视自己的情绪。需要“真诚而一致”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而一个“真诚而一致”的沟通者是这样的:

    “真诚而一致”沟通者的特质

    他会如实描述他的角度看见的事实:“我看到/我听到……”;

    他会明确地把他的判断与“事实”区分开:“我认为/基于我的经验…”;

    他会描述此时此地,他真正的感受:“我觉得/可我在担心…”;

    他也会表明他非常重视你,他期望着听到你的反馈:“…不知道对不对,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真诚而一致的沟通者,他的姿态很稳定:

    我以我的情感和真心,来面对你的情感和真心。然后我们一起去面对人生中种种孤独而不确定的时刻,我们一起去寻找宝藏、探索环境。

    你会尊重他、信任他,而且你会尊重、信任和他在一起时的你自己。

    在真实发生时,我们不应、也不能先质疑、否定、回避与防御情绪。回避和防御可能会让情绪暂时远离自己,但也意味着会扭曲情绪背后的自己,扭曲自己对真实世界的认知。

    让情绪流动起来,让情绪成为温柔却有力量的你的一部分。让我们直接活在真相中,直接注视真实,直接感应到真实。


    今年元旦,我参与了一次奇妙的占星术士的聚会。感觉非常棒。当你暂时跳出了理智和实证主义的框架,很多美好精微的感受就会流动起来。

    结束前,组织者要求我们挑一张塔罗牌,通过它来描述自己。我挑到的是这张:

    门特塔罗-XI 力量

    我的描述是:我看到了一个身材纤细的、也不再年轻的女子,她的脚边有一头雄狮。女人看上去很瘦弱,目光也很平静。她和这只雄狮的关系,非常和谐。她只是把手放在这只雄狮的头上,注视着它。女子没有驾驭它,没有恐惧它,没有依赖它,也没有去照顾它。然而女子和雄狮看上去是一体的,很明显,这只雄狮属于女子。而且,这只雄狮也很平静,有力量而平静的样子;它也是一副不需要去害怕,值得被信任被托付的样子;它像是这女子的守护者,有不怒而威的样子。有这只雄狮在,你不会动侵犯这个女子的念头;然而,你也相信这个女子对它的掌控力,你不作死的话,这只猛兽也不会随意伤害你。

    组织者小裴说她很激动。当被触发了内心真正的直觉和情绪感受力的时候,人会是这样,不用去学习塔罗牌,已经说出了这张牌的核心奥义。

    这张牌叫做力量。祝我们在面对种种情绪与感受时,都像图中的女子对猛兽那样,既拥有它的力量,也拥有注视它、安抚它的力量。


    这篇文章很难写。在草稿箱里躺俩礼拜了。因为“情绪情感”,比起“认知”这种各路心理学家提了无数理论,科研工作者从脑科学、社会科学、自然人文环境等等方面研究得透透的东西,太模糊、太抽象、涉及方面又多…难找切入角度,也难写明白。

    然后是一种“管他呢就做只老母鸡好了吧只管生蛋,你们觉得这只蛋能卖2毛钱和2块钱都没关系”的心态作为动力…才终于写完了。欢迎讨论与批评。


    .

    .

    .

    我会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慢慢给大家介绍心理学这个迷死人的家伙。

    欢迎关注,周更3~4篇。

    提纲:为什么你容易被“心理鸡汤”忽悠?

    普通心理学-认知

    《保护好你的注意力,别再把它切碎贱卖了》

    《“存在即是被感知”——你是否拥有可感知美的心》

    《拥有与失去,讨厌或是喜欢你,都是我的独家记忆》

    《做一个有想象力的人类是什么体验?》

    《当我们在说“格局感”时,其实是在说什么》

    普通心理学-情绪与情感

    《心有猛虎,细嗅真实(情绪)》(本篇)

    《“低级趣味”不能满足天生骄傲的人》(已更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有猛虎,细嗅真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ezk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