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设计出来的。最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这样。
《好中文的样子》课程中,本期的作业是任选一出样板戏,写一千字与之相关的任意内容。我拉了一个群,设定了一些规则,邀请了一些同学加入,每晚在一段固定时间内讨论每个人作业的主题。
这种讨论,对部分同学可能会有点陌生。的确,写东西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人的事,往往选个方向就开始动笔,不太考虑主题。但是,写作大概有三种方法:自顶而下,自底而上,以及拼贴。
自顶而下的方法,往往见于议论文,用于传递观点。《金字塔原理》说的就是这种方法,与软件工程中的“瀑布法”思路有些相似。它的默认观念是“文章是架构出来的”;方法也很容易上手:
- 找到能够概括文章的一句话;
- 将这句话扩充,变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
- 再扩充,添加证据,补充论述,直到成为一篇文章。
写工具类的书时,方法也是如此。可以用脑图辅助,也可以用列表辅助。
自底而上的方法,往往见于小说。这种方法的默认观念是“文章是生长出来的”。几个角色,几个场景,作者只需要观察角色们的互动,再将其描述出来就好。斯蒂芬·金擅长使用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写得毫不费力;但是这除了天赋之外,还需要数十年的艰苦练习。《写作这回事》里,斯蒂芬·金讲述过他写作的方法和这种能力的来源。
拼贴方法,是纳博科夫和钱钟书所使用的“卡片法”的一个延展。这种方法有点反常识,但是却符合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观点。在这里不展开论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博纳科夫的卡片”一文,并按图索骥。
在本次作业中,我想采用第一种方法。这是写作者最容易掌握的方法——虽然可能会有些匠气,但是它可以保证产生出一篇及格线以上的文章;而且这种方法与讨论结合时,效果会更好。
这是因为,在写作者中最常见的一个思维误区,就是认为写作靠灵感。
实际上并非如此。灵感是火苗,不是持续燃烧的火焰。每一位写作者,无论是业余还是专业,都需要正确的方法、良好的习惯和持续的努力。为什么简书上充斥着大量空洞、浅薄、无意义、矫揉造作的文章?是因为那些作者不知道自己能够写什么、擅长写什么、应该写什么。他们误把写作的热情当成写作的能力,错把写出了两万字当成了写完了两万字。
这是以热情为起点的写作所必然历经的过程;但是熬过这段历程达到稳定专业水平的人,为数并不多。
认知科学家斯蒂芬·平克说:“写作是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组织为线状展开的文字。”所以文章一定会有一根线,能够描述原有的树状逻辑,再尽可能地贴近思维的网络;毕竟写作是沟通,而不是单向传播。
所以,写作是设计出来的;写出来只是最后一步罢了。
这些,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每天花一个小时讨论的原因。了解其他人的主题、提问、接受其他人对自己主题的质疑,是帮助自己精炼思想的最有效方法;而清晰的思想,是清晰写作的前提条件。
当然,这需要参与者主动积极。不仅对自己的作业要主动,对他人的作业、对自己的思想也同样主动提问、积极设想、谨慎询证、检验逻辑。
毕竟,主动积极是踏出自己舒适区、改进自己的技能的唯一前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