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用语文
“崔老师,黄涵翔的语文作业又没有写完,怎么办?”“收拾书包让滚回去,我都快疯了!”这是收清明节假的今天我和课代表的对话。黄同学被妈妈领回家了,我脑海中忽的想起来这一幕在这个楼道里已经不知道上演了多少次。
说到黄同学,我心里真是恨铁不成钢。他是浙江温州的孩子,父母亲在北三环做灯具生意,规模很大,经营有道。父母亲通情达理,就是管不住这个儿子。黄同学还有个弟弟,小学二年级,据说学习特别好,老师劝其跳级。每次上课我看着打瞌睡的大黄,就想,为啥他和弟弟相差那么多。在经历了很多次的决斗之后,黄同学也会有回心转意的时候,他很聪明,很长的一首古诗,他是全班背得最快的,也是忘得最快的。有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他问我:“老师,你说,你成天让我背文言文,英语老师成天让我背单词,这和我将来去帮爸爸卖灯有多大关系?爸爸的四个店给我两个,就够我花了”那一刻,我心里真的是千疮百孔,就觉得自己好失败!
学语文,用语文“学习是为了明理,让你做一个明白人,如果不读书,不学习,给你多少店,你都会败光了”我很无助的说着,“我现在就很明白,我会算账,我可以帮爸爸妈妈打理生意,而且还做得不错,老师,我不糊涂”。今天这些对话又一次伴随着他们母子离开的背向我袭来。我知道我之前给他讲的无数次大道理都是没有用的。
在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中有这样一个话题“国家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这门课程”,当这个问题抛出来时,让我想到了国家的统编版新教材为什么先更改了“语文、政治、历史”这三门课程。因为中央考虑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三科教材的意识形态属性强,社会影响大,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这实质上是一种国家行为。
学语文,用语文于老师谈到:“国家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这门课程?即人们为什么要学习语文?怎样学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语文,主要是为了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即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凭借语感,运用语言。这和掌握自行车、汽车等代步工具一样,首先得拥有。车子可以花钱买,语文呢?语文得靠读、背。拥有了,还得会用。会用,才算真正掌握。不过,和学骑自行车不同的是,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听、说、读、写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的过程,即“拥有”和“运用”交织在一起的过程,这个过程将伴随每个人的终生。朱作仁教授把学习语文的规律概概括为两句话:大量读写,读写结合。学习语文,读和写是交叉在一起的,是“滚动”发展的。
但语文这门学科很待殊,它是由篇篇内容各不相同的课文组成的,因此在读的过程中必然要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和影响。这就使语文教学又多了一个任务-------悟其意, 悟其理,悟其情。这个任务完成得不好,势必影响语言的学习。但如果把语文教学定位于理解内容,那就改变了语文的姓氏。有些课文,学生一读,至少懂个八九成,有些课文,即使难懂,也经不住老师的分析、讲解。但是,这样做,课文规范的书面语言能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吗?语文教学离开了熟读精思,离开了感悟,就什么都没有了。有人说语文教学不要“深挖洞",要“广积粮”,这个比喻是很有道理的。“洞”是要挖的,但要有个“度”。总之,学语文是为了“文化”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文化”的过程。而“文化”学生,只能在读中“文化”,老师的讲解、点拨、激励,只能起“催化”作用。
学语文,用语文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张田若先生就提出了著名的“四三二一”语文教学评价标准。他把“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作为第一条标准,占40%;把“字词句是否落实”作为第二条标准,占30%;把“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解决了”作为第三条标准,占20%;把“课文内容是否理解”作为第四条标准,占10%。
我们老师一定要走出了“烦琐分析”“过度分析”这个误区。任何时候都得告诉自己,我们教语文,就是要让学生会用语文,无论你将来是卖灯,还是卖房,活用语文总是一个给自己加分的长项,它会让你发光!他会让你在以后的某一个时刻感觉到,自己没有白学语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