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兰
新学期班主任说了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语文这一科目造诣很深,写过许多文章,当时我对这位老师不只是佩服,更多是好奇。
之后慢慢了解了,我采访了这位老师,我想若真如班主任说的那样,她为什么会在我们这个小镇教书? 我向她询问了这个问题 ,老师的回答是:“造诣谈不上,做自己喜欢的事,要尽量做好;在哪教书不容选择,老师一辈子不想求人,不像我当初天真的大脑里想象的那样,通过被发现到达更好的平台;后来就随遇而安了,不过在哪里都会尽力干好工作,没啥可后悔和遗憾的。”
老师的回答更加重了我的好奇,我想知道她的过往,就在事先准备的问题上加以修改,我问她:“初登讲台时,您的感受和心情是怎样的?”我刚开始以为她会紧张,会激动。但她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她说:“初登讲台时心情平静而美好,没有你想象的激动,因为我觉得它本来就应该属于我,或者说我本来就应该属于它。”
每问一个问题,好奇心就更盛,我迫不及待地询问:“您从业后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她说:“难忘? 也没有“最”字,就是带学生们玩,我从一登上讲台就喜欢与学生们打交道,那是我的世外桃园。”
是啊,她很亲切,不会约束我们,她会在周末带班上的学生去景区玩,怕我们饿了,给我们买一些水果;怕我们渴了,在车上备水;在我们嬉戏打闹时拍照,记录我们快乐的笑容,给我们拍合照留作记念。
她是我见过最特别的老师。我想这样好的老师应该不会有人讨厌。
紧接着我询问了下一个问题:“老师,在您教过的学生中,有没有谁令您印象深刻?”她说:“这个当然有,我的第一届学生还记着我呢,建了个李XX第一届学生群”;有的至今还联系。有的心里面念着,不联系罢了,这样也挺美好。”
我想老师这样与学生打成一片,有没有遇到课堂上不遵守记律的学生,有的话,她会怎么办?她会不会生气?会不会发怒?
这样想着,我也这样问了,她说:“不同年龄段,遇到此类情况处理的方式应该不同。我一直恨铁不成钢,年轻时操之过急也是有的,无非是课堂上口头提醒或批评,有的学生产生对抗情绪也有可能,不能乞求所有人理解。以后应该也有,这种情况不可避免。尽量委婉,约谈,让学生懂得老师是为他好,没有恶意,尽量将他们转化过来。”
隔着屏幕,我似乎就能感受到老师的痛心与无可奈何。
我还想知道,有时学生们的不好行为与态度会有很多,工作上也会有许多不顺,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她教这么多年书,还毫无怨言。我问了她,她说:“一是我对教学从不反感;二一个我也不会干别的呀。有时候学生不配合了,也想过逃离,甚至想跳出教育界,但那只是一时冲动。教育现状变了,大家共同面对,不只我一个人。”她的话让我觉得她很乐观,很热爱这份工作。
采访结束后,我意犹未尽,我想知道她那小小的身躯里还蕴藏着哪些惊喜。
突然,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段话:他们,默默耕耘于三尺讲台,不断发光发热。“炊烟一缕,陋室一间,桃李万千”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他们是乡村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有着最朴实的本色,最无私的奉献精神,就像黑夜中的执灯人,照亮了别人的路,自己却不曾引人关注。我们应该给这个群体更多关注和敬意,让他们的付出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