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外国文学是什么》有感

读《外国文学是什么》有感

作者: xxm2233 | 来源:发表于2017-05-06 19:55 被阅读0次

       前几天舍友仔给我推荐了一篇文章《外国文学是什么》,觉得对我们这些未来可能会耕耘在外语教学、外国文学研究的小不点们有点借鉴。

       王炎博士在其中提到现存的外国文学分属两个不同的分支之下,一号外国文学属中文学科下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二号外国文学属外语学科下的国别文学(倾向于美国的区域研究)。两者研究对象、目的乃至手段均有区别:前者研究外国文学作品的中文译本,后者直接研究原语言文本材料;前者寻求文学共性,采用认同性研究方法,后者寻求文学差异性,依赖对象性研究手段。

       也许是为了细分研究内容才有了学科之别?一者研究共性,一者研究差异性,但明显如作者在后文中所述,跨学科研究水到渠成、势在必行。又有谁能忍受硬币只剩一面,立体的认知只有在跋山涉水后才能“符合”“完璧”?

       另一个问题,之前在别人的谈话中偶然得到,究竟外国文学的研究是否应该遵循彻底的还原,是否应该在研究过程中保留母语的思维模式?有些人认为单纯是语言学习本身已是一大难事,更别说转换思维、完全代入还原作品或作者的时代背景、语言习惯,要做到研究外国文学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在这篇文章中,却能得到新的启迪。本来每个人都无法逃离思维窠臼,但这窠臼究竟是否可作为一个定点的研究视角加以利用又是另一回事了。假设基于本民族语言习惯、思维模式对某一文学现象加以研究形成观点用于国际的学术交流,是否会比依样画葫芦、照搬照抄国际前沿研究成果来得更有借鉴意义呢?立场决定态度,切入点不同形成的学术切片也就不同,经过三维的组合重建才能得到准确的立体影像,这对于认识问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既然要基于自身给出观点自然不能回避本国前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而在研究生的论文撰写中也应更侧重翻译引用前辈们的学术成果,有积累才能有高度,为了指标直接摘抄整合外国经验只会让我们主动放弃得天独厚的观察视角、错过已知的优秀学术观点。

       外语教育的目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为了培养实用型外语人才(主要是俄语人才);随政治外交情况的逐渐稳定,外语教学转向追求“一高二全”(教学质量要高,语种要全),逐渐倾向教授和研究文学社会等人文话题;但由于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现今社会,单一的语言已无法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于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应运而生,“一专多能”成了对语言学习者的普遍要求。“语言”和“专业”之争贯穿外语教学始终,毕竟人的经历有限,在学术田地上兼摄多面已是难能可贵,更不用说回应市场的职业需求了。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这两类人势必分开,但说不定努努力,语言和文学上的“鸿沟”可以逐渐磨平。(就像作者给出的借鉴美国区域研究的教学模式:外语教学和专业教学分开,排除外语因素带来的专业薄弱,集中火力逐个击破)

       这三点,两种外国文学的区别和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外国文学研究中自主意识介入的重要性以及对现今外语人才定位和教学努力方向的认知是我看完这篇文章后的最大收获。所以嘛,人的全面发展和多读书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很有必要的!(•̀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外国文学是什么》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fdy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