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昨晚讲解《创新练习》上“趣说动物”一题,在我印象中,这类题几乎没有涉及过,查看学生的“练习”,也都空空如也。
怎么讲?怎么引导?我仔细看“示例”,示例中“飞蛾扑火”,抓住飞蛾趋光的习性,最终却被自己与生俱来的秉性“葬送”,描述飞蛾的句子“有趣”也有“悲壮”又稍含“遗憾”的意味。
于是,我引导学生先要知晓所描述动物的特有习性进行仿写。
说到鱼,学生说,他只有7秒记忆。
也有孩子说,鱼很美味,是人类的“盘中餐”。
讲到“蜗牛”,学生说,蜗牛走得慢,背上背着壳。
谈到蝉,学生说,蝉声很噪,听着心烦。
……孩子畅所欲话,除了个别扯得离谱,我适当纠正之外,其余我都表示赞同。其实于我内心而言,之所以一一认可,目的是为了不打消学生的积极发言,给足学生发挥的材料,让学生有更多创作空间。
第一轮,独立创作,每组请一位同学板演,话很“理性”却少“趣味”。
第二轮,讨论合作5分钟,孩子在第一次的创作基础上加以改换词句,“趣”味渐显,甚至引发“爆笑”,我看过也忍俊不禁。
由此,我在想,难题当前,老师引导得法,不急不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定将回以精彩的表现。
现摘抄一两句如下:
鱼:再不长记性,你终将成为人类的美食。
蜗牛:迈不开步,行不了远,谁让你贪恋家的温暖。
蝉:低调,低调,你破碎的嗓音不值得炫耀
课后腾意欲未尽,追我身后说:,老师,我又想到一句。
我故作惊讶,让她说说我听。
腾张口便来:鱼儿,你潜底水底,总是与“光明”失之交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