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外公去世,回去参加葬礼,其中的一些仪式和做法让我觉得传统的中国人对待死亡这件事情本质上是有些忌讳的。最典型的一个动作是,在准备出殡的同时,一位帮忙的同村人开始清除家里和葬礼有关的一些东西,比如粘贴在墙上的白色对联等标志性的事物,给人一种仿佛是要把家里一位亲人去世这件事情从大家的记忆中抹去一样,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回去后你无法想象刚才这里举行过葬礼,没有一点痕迹,这与我个人认为的应该悲伤或者怀念的氛围完全不一样。而后人们开始讨论各种与逝去的亲人有关的事情,因为我外婆长期生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我外公全职照顾,其中一位邻居说“看到贴出白对联,以为是我外婆去世了,想着我外公总算是解放了”之类的话,给听者的感觉也是非常别扭。
同时也回忆起我的奶奶去世的时候,下葬后回到三伯家里,家里人开始收拾处理奶奶穿过的衣服以及使用过的一些消耗品,而且在往外面扔的时候,长辈还特别强调不要扔到别人家周围或者田地里,还有诸如在葬礼期间不要穿着白色的孝衣去到别人家里,同样粘贴的白色对联也已经是早早就清除完毕啦。关于白对联这个事情,有鲜明对比的是结婚的红对联就没有人早早撕掉的,有些屋里的红色对联或者一些喜字贴画甚至几年都不撕,让其自然风化消失。我们儿时串门的时候总能看到一些人家窗户上贴着已经泛着白的喜字,透漏这这家人曾经办过喜事,但是从来找不到举行过丧事的痕迹,干净到这件事情就不会发生一样。
所以我们对待死亡这件事情到底是什么样的态度,很值得我们思考。在农村地区葬礼时的敲锣打鼓众人自是熟悉甚至麻木,某些时候甚至在葬礼途中还要把送葬的乐队堵在路边让其表演很长时间直至众人满意,儿时自己经常能碰到这种事情,完全不是一个对逝去生命怀念的态度,相反的是让人感觉到一丝兴高采烈的意味在这其中。还有到达某个年龄以后去世被称为“喜丧”,这其中更是类似于“放肆”等级的庆祝啦。虽然人是有寿命的,每个人都会死去,但是称之为“喜丧”实在是不可理喻啊!另外一种与“喜丧”的浓浓喜味相对的是对英年早逝者的回避,我一位初中同学未到结婚年龄就早早去世,葬礼那天几个同学想送个花圈聊表心意,但是等大家早上过去的时候,家里已经出殡回来了,我这位英年早逝的同学基本是趁着晨光草草出殡,家里人觉得这是一种耻辱,不愿意被众人所知,更不会有乐队被堵在路上的事情发生。
从各种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行为中流露出的迹象都表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对待死亡不是一个正面面对的态度,是忌讳死亡本身的,对待死亡是一种不正常的价值观。我们虽然都知道死亡是无法避免的,对待逝去的亲朋应该悲伤和怀念,但是从物质上我们又希望不被人观察到我们和死亡的关系,我们害怕这些死亡会影响到我们和我们身边的人,我们担心别人的死亡可能会对生者带来厄运,带去不吉利。我们想从源头上就把死亡对众人的不利影响杜绝,把死亡放在了人的对立面,“晦气”是我们对死亡的基本态度,“回避”是我们对死亡的一贯行为,我们希望快速清除和死亡有关的事物,就好像死亡从来不曾发生或者根本不会发生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