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五年(1045)十一月,随着庆历新政的失败,保守派对改革派的进一步打压,范仲淹等人再次被贬,范仲淹改知邓州。从这时起到他去世的几年里,范仲淹远离了朝廷,一直处于半退休状态。
一、邓州
邓州即是现在的河南省邓州市,在当时的首都开封的西南方向四百公里左右。在北宋,这里是个闲郡,因政务清简、民风淳朴、风景宜人,成为朝廷要员退闲居官的常去处所。 在范仲淹之前,北宋名相赵普、寇准等都曾退闲居官邓州。
从庆历六年(1046)年初到庆历八年(1048)年末,范仲淹在邓州总共呆了三年,在这段时间,他作了为世人所熟知的《岳阳楼记》,并建立了“花洲书院”。
建立花洲书院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五十八岁,这年正月开始知邓州。之前说过,范仲淹每到一地必建学堂,这既跟他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的理念有关,也是他失意时对于内心的一种慰藉。范仲淹这一生,除了积累从政经验外,还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邓州城东南隅洼地,历任知州曾在这里修湖成洲,种植花木,修建亭台,称“百花洲”。范仲淹在此地创建了州学讲堂“春风堂”,还亲自在里面讲学。这时的范仲淹,虽然政治上失意,但他的名望达到了顶点,成为当时文人的楷模和榜样。因此,范仲淹在邓州讲学时,许多人都前往听讲,包括宋理学创始人张载在内的一批政界、思想界名流。一时间,邓州文运大振。这里插一句,提到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没有人会想到范仲淹。但他实在是理学的启蒙者,之前提到的“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刚刚提到的张载,都曾师学于范仲淹。
范仲淹去世后,当地人将“春风堂”改名为“花洲书院”,并在旁边建范文正公祠,祭祀、怀念范仲淹。后来,历朝历代的邓州地方官都对百花洲书院进行过修葺,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办学最久的场所之一。
邓州任内是范仲淹一生中过得相对轻松的一段时间。在讲学的同时,他还作了大量的诗篇。如《中元夜百花洲作》,就描写了自己游玩的情形: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客醉起舞逐我歌,弗舞弗歌如老何。
作《岳阳楼记》
范仲淹在邓州期间的文章,最为人所知的,是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应友人滕宗谅之请在“春风堂”写就的《岳阳楼记》。其中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广播天下,成了范仲淹的代名词。
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记载:滕宗谅修建岳阳楼,既不用公款,也不从民间敛集资金,而是通告当地百姓,有欠官府旧债不能偿还的人,自愿捐献,消抵债务。结果,民间捐献踊跃,修建岳阳楼绰绰有余。楼建好后,滕宗谅写信请范仲淹作记,又请苏舜钦书写、邵竦篆额,时人称滕宗谅政绩、范仲淹文章、苏舜钦书法、邵竦篆额为“四绝”。
据说范仲淹是根据滕宗谅派人送来的《洞庭晚秋图》,加上自己的经验和想象,作出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这篇文章放在后面的章节中。
二、杭州
皇祐元年(1049)正月,范仲淹在邓州任期已满,改知杭州。
杭州以风景优美而天下闻名。但在范仲淹上任的第二年,江浙地区遭遇了天灾,饥荒流行。范仲淹一面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一面想方设法帮助灾民度过难关。范仲淹的方法很有些现代意识。一方面,他举办竞渡活动、做佛事、劝寺院大兴土木、修建政府的仓库住宅,通过这些事给饥民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实际完成了财富从富人向穷人的流动。另一方面,灾荒地区的粮价本来就贵,范仲淹却更加提高了杭州的粮价,并到处贴布告宣传。商人本来就是趋利的,这样一来,都争着把粮食运往杭州,粮食一多,在局部地区形成了供大于求的现象,粮价自然就下降了。
那时的经济学还没有形成一门单独的学问,但从范仲淹的这两个举措来看,他已经有了现代经济理论的一些思想。王安石在范仲淹知杭州期间曾去拜访过他,我想,范仲淹的行为对王安石的经济思想多少也有些启发吧。范仲淹能这样逆向思维地解决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开放的,他对当时普遍被人轻视的商人一视同仁,因此才能从商人的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
三、青州
皇祐三年(1051)正月,朝廷对范仲淹委以重任,任命他知青州,兼青、淄、潍、登、莱、沂、密、徐等州以及淮阳军安抚使。这算是把范仲淹从清闲的半退休状态中提出来,重新重用他。朝廷的这个举动,一方面因为仁宗的反复无原则,另一方面是朝廷里的执政大臣又换了一批,有人建议重新重用范仲淹、富弼等人。但是,这时的范仲淹已经年老多病,无力承担繁重的政务工作了。在青州,他只好将工作交给僚属处理。
在这期间值得一记的是范仲淹的一部书法作品《伯夷颂》。
《伯夷颂》,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赞扬伯夷的“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的精神,严厉批评当世之士以世俗之是非为是非的处世态度。“特立独行”既是对伯夷的称颂,也是作者一生立身行事的重要原则,表现了他不与世俗同流的精神。
皇祐三年(1051)十一月,63岁的范仲淹在青州官署用黄素小楷手书《伯夷颂》。范仲淹的这部书法作品本是送给好友苏舜元的,但没想到被当时和后来人热烈推崇。当时和范仲淹有过交往的题记者有:前宰相晏殊、杜衍、陈执中,现任宰相贾昌朝、著名书法家蔡襄等。北宋观赏题记者还有程颐、黄庭坚等数十人,包括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和范纯粹,南宋则有秦桧、贾似道。后代观赏题记者更多,元代有题记留名的还有戴表元、赵孟頫(或是赵孟頮)等38人,明代则有王世贞、范惟一等19人,清代有沈德潜、乾隆皇帝等25人。元人董章跋曰:“伯夷之行,昌黎颂之,文正书之,真三绝也。”
这部珍贵的作品在后世多次易手,命运沉沉浮浮,其经历也能写本大书了。至于现在的下落,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存放在苏州范家后人手里,在清代遭火灾被烧毁;另一种说法是已故台湾作家李敖亲自讲的,他说《伯夷颂》原藏清宫,后来流落到民间,辗转到了他的手中。2004年9月30日,李敖在主持凤凰卫视《李敖有话说》第149期《你有责任善待国宝》时,还展示了自己收藏的这部《伯夷颂》。两种说法哪个是真的,我们普通人无从得知。
四、病逝徐州,归葬洛阳
范仲淹在知青州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因病重无力承担工作,上书请求朝廷给自己颍州或亳州的长官,以便养老。朝廷同意,任命他为颍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正月,范仲淹前往颍州任职,但在走到徐州时,病情恶化,只好留下治病。五月二十日,范仲淹在徐州去世,朝廷赐谥号“文正”。十二月,葬于洛阳伊川万安山下,仁宗亲篆其碑额曰“褒贤之碑”。富弼撰墓志,欧阳修撰神道碑。
生于尘而归于尘,但范仲淹毕竟没有白走这一遭。古人讲“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范仲淹全都做到了。立言,他的文集流于后世,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传诵至今。立功,他在西北守边保家卫国,自然算立功;他在各地创办教育事业,不仅改善了当时当地的风气,还一直影响到后世一千年;他教导扶植了几位宋初理学家,为宋代理学起了启蒙作用。立德,他一生品行无瑕疵,大公无私、廉洁奉公的品性成为当时的人和后代的学习榜样。我们可以说他只活了几十年,也可以说,他一直活到现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