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地铁上听大J的推送的最新文章,讲到王一博在《这就是街舞》的表现,令人惊艳。查了他过往的经历,他也讲到自己小时候学过很多东西,都是三分钟热情。对于舞蹈是真心热爱,即使后来在得心肌炎不得不修养的时候,也是只要有机会就会拼命练习。
这一篇公众号文章,我居然听哭了,不是大J分析的理论,背后的原因,而是触到了我自己。
走在上班路上,脚一步一步踏着地铁出口的台阶,脑中闪过的是问自己:我究竟热爱什么?完全回答不上来。想起小学时候,误打误撞,妈妈给我报了书法班,由于距离太远,学习了一学期后,停止了,但是对于写字,我竟然生出了一种喜爱。后来日渐长大的时光里,包括大学时代的寒暑假,没事就在家里自己铺上毛毡,调好笔墨,居然一般都能写大约2小时。从最初的颜体楷书,到后来十分喜欢的篆隶,没有特别系统地学习,自己乐此不疲地对着字帖练习。多少个炎炎夏日,一个人坐在书桌前,静静地写字。后来呢,在我脑中的却总是妈妈说:”这有什么意义啊?要写么,你也写楷书啊,好歹还能给个对联啥的,这歪歪扭扭的(篆隶)谁看得懂啊?“再后来,我就不写字了,因为我也确实不知道这有什么意义?!
我努力做一个阳光向上的人,看积极的书籍、励志的电影,不断地内省,仍然害怕有人问我,你究竟喜欢什么啊?你想干什么职业作为一生的追求?
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状态,不知道自己愿意投入的究竟是什么,彷佛什么都可以。没有真心寻求过自己喜欢的东西,太好的东西一出现,总会觉得那不属于自己。
考大学的时候,不想留在家乡,也没敢所有的都填报外省的学校,最后去了本省一个小城市,郁闷了四年。
其间学习日语,兴趣十分浓厚,远超对于英语的兴趣。日语老师也特别好,在一个逼仄的车库里,简陋的环境,10来个人,放弃暑假,一起学习日语。后来班里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不喜欢学医,听从家里报了医学院,已经读到大四,还有一年就毕业了。大家都劝他再坚持一年,好歹有毕业证了。他却毅然决然地办理了退学手续,去了大连外国语大学学习日语。不知道他后来过得怎样,但,至少这个选择,是他真的发自内心的。
我也到北京去学习了几个月日语,无数次想能像他一样,毕业直接去外国语大学读一年语言,想办法去日企或者到日本去工作,终究,我没有这个魄力。当学校给我报送研究生的名额的时候,我选择了压力最小的从众路线。
因为不知道究竟要什么,即使读了研究生,也没有好好做学问,糊里糊涂找了个工作,糊里糊涂生活。
昨天跟老公一起去看房子,这套房挺好,装修很棒。老公头头是道地谈论着,他觉得哪里好,哪里不好。我挺羡慕他,因为我说不出来哪里好,我时常怀疑自己,也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我觉得好,但不知道好在哪里。我觉得不好,也不上不好在哪里。回想前两个月看的一套房子,老公说这里那里有点小问题,终归觉得不那么满意,我呢,总是觉得大差不差就可以了。
前天儿子幼儿园老师家访,跟我们聊起儿子第一天去幼儿园的表现。老师说,上午的点心是腰果,儿子很喜欢吃。每个小朋友都只有一盘,儿子吃完以后又跟老师要了一盘,最后一个人吃了三盘。老师笑笑,说你儿子不怯,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挺感动,我在儿子身上看到了我希望他拥有的东西。老师问我,对你们来说,你们最理想的孩子的样子是什么样的?我说,我希望他有自我感,知道什么是自己喜欢的,什么是自己不喜欢的,用于追求自己喜欢的,敢于拒绝自己不喜欢的。
其实,这何尝不是对我自己的成长期待!
晚上听刘永忠老师的直播,他拆解《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其中讲到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以往按照我的理解,积极主动,就是遇到事情的时候你比别人想得多一点,动作快一点,但经过刘老师拆解,我才发现,我这个只是浮于表面的理解。他说”积极主动“是最底层的关键,在于一个人发自内心地想要成功,因为发自内向想要成功,就会主动去想办法,找信息等。我一下子豁然开朗,靠外力的驱动,终究不能长久,只有内心的热爱,才能够让自己坚持,并成为习惯。
归根到底,这些都是一个人最底层的东西,像冰山一样,藏在海平面以下。所有看到的行为、做出的决定、选择的生活,都是由它影响的。因此,对于孩子的教育,我要看到的是初心和长远目标,毕竟我最希望的是孩子能拥有幸福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