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花落,也叫“莲花乐”、“乐子”。起源很早,相传宋代已流行,为乞丐行乞时所演唱,内容多为宣扬佛教思想。南宋和元明杂剧、传奇中,也有“四季莲花落”的穿插。明末还有称为“文词说唱”的叙事性莲花落。
清代才出现专业演员的莲花落,演唱的内容以民间故事为主。现在莲花落流行各地,一般与当地方言和民歌小调结合,各具特点。如江西莲花落、闽东莲花落、姚安莲花落,广西则称为“零零落”,而以绍兴莲花落最为著名。
绍兴莲花落,流行于绍兴、宁波、杭州地区。起源于明末,演唱者大多化妆为乞丐,沿街说唱一些宣扬佛道、劝人为善的曲调。一般由二人组成,一人主唱,一人帮腔,演唱时手持串有铜钱的短竹竿,拍击胸、肚、臂、腿。后来逐渐发展为说唱新鲜事,有说有唱有表演,改用三翘板击节,加以四胡伴奏,常以纸扇为道具,作一些诙谐的表情。
由于唱腔流畅,婉转动听,善于叙事,宜于抒情,通俗易懂,生动风趣,特别受到农民的喜爱,成为农闲时的一种娱乐活动。传统曲目常演的有《珍珠塔》、《何文秀》、《闹稽山》、《游龙传》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