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土大会中留下个卫国祸根,卫成公自己跑到别处避祸,太叔和元咺掌管朝政,并代理参加了诸侯会盟大会,元咺为避嫌还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卫成公处做人质。(44.跟国君打官司)
会上,太叔推掉晋文公扶他做卫君的建议,元咺还极力求情,终于免除了卫成公的死罪。
按理说,这对卫成公来说是个不差的结局了。可卫成公确实很能作死,太叔和元咺大会回国后,卫成公先杀了人质元咺的儿子,又疑心自己弟弟篡位,又杀了太叔。
元咺向晋文公喊冤,要求惩治卫成公。晋文公这儿,因为碰上太叔这个不开眼的,不想做国君,卫成公没能按自己的安排被清除,他正不大如意呢,没成想出了这样的反转。
于是又用朝见周天王的方式,再召集十国诸侯审判。周天王现在很尴尬,对朝见这件事,不来嫌乎没礼制,真来还真怕被辗压的渣都没有,毕竟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了。
最后周天王用了去河阳打猎这样高大上的借口,主动去参加河阳的审判会了。
审判会上,元咺和卫成公发言人针庄子、士荣展开了对质,气氛紧张而激烈,一方背负着家国仇恨,一方时而振振有辞,时而羞愧无语。最终杀的杀,判的判,卫成公也上了囚车。
因为这辩论中涉及到君臣体制,周天王清醒地认为臣不可逆君,罚君的先例不可开,所以卫成公并没有被处死,结论只是带到京城听发落。
晋文公暗中使了点手脚,想半路毒死卫成公。留着他,本来也不过是周王室最后一点遮羞布而已,有人的时候戴着,没人的时候周天王也并计较有没有,毕竟自己还是泥菩萨过河呢!
谁知卫成公自有死忠士宁俞,帮助卫成公免遭暗害,还装神弄鬼搬出了卫国的老祖宗显灵保佑,还骗过了迷信鬼神的晋文公,最终得以归国。于是剧情又来了一次反转,卫成公自卫成功,又一次上位,元咺和新君就彻底丧命了。
这会儿消停会,晋文公又开始盘诸侯国了,这个不服,盘他!那个不顺,盘他!
接下来轮到上次诸侯大会没来的许国了。晋文仓约了诸侯国一起去打许国的颍阳。还有一个是诸侯大会提前走的郑国。打郑国就没再兴师动重,只邀请了之前有约的秦国,之前流亡时曾经和秦穆公约战过。
郑国离楚国近,本是归降了楚国,本来提前离开诸侯大会也是为了两边都留有余地。这次摊上大事了,两个大国左右夹击,小小郑国那能吃得消?
郑国全国上下搜罗能人,只挑出来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子烛之武,说是可以退秦兵。
姜是老的辣,烛之武走路都不稳当了,那思路和口才依旧是清晰有力。
从秦晋郑三国的地利位置,到晋国不仁不义的历史,秦国吃的大大小小的亏,直把秦穆公说地直点头称是。
同时烛之武这提案,不光有道理,还有可操作的建议: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东道主的概念,郑国愿做秦国的东道主。秦穆公与郑国歃血为盟,悄然撤兵。(45.东道主)
晋国对此虽有不满,但约秦起兵本就是给他个面子,多他不多,少他也不少,晋国打个郑国,也就是玩,很快郑国答应了晋国条件:立公子兰为太子,交出大臣叔詹。郑国就投降了晋国。
秦国自己撤兵,最后郑国还是归降晋国,这结局对秦国来说虽说早已猜中,但终究意难平,秦君有数,但秦将不服,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摩拳擦掌鼓起了秦穆公的胸中那团欲做中原霸主热血,但明眼人百里奚和蹇叔觉得并未时机成熟,便不免替自己的儿子们担心。
秦穆公看着晋国魏犨、狐毛、狐偃都先后死了,后来晋国晋文公也死了,郑国的郑文公也死了,秦穆公不免跃跃欲试起来,趁着丧事吊唁为由,就派了先遣部队去探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