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条原则
奇迹本身无足轻重。重要的是它的终极源头,它的价值超乎人间的评估。
所谓的「终极源头」,指的就是上主;在分裂的心灵中,上主透过圣灵来显示自己。此处的重点是要了解奇迹本身无足轻重,因为奇迹与小我同样属于幻相世界。奇迹若只是一种修正,那是对妄念的修正,表示奇迹也属于一种幻相。前面说过,天国不需要奇迹,天国也不需要宽恕。只有在相信罪咎、痛苦、牺牲、分裂等等信念的地方,才有宽恕或奇迹的必要。
关键在于上主或者上主的造化,也就是我们内在的灵性,亦即基督自性。但在这个世上,奇迹变得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就是靠这种「修正」才有忆起自己真实身份的一天。《课程》明言了,宽恕是一种幻相,但它同时指出,宽恕是最后一个幻相(W-198.3)。宽恕与世间其他幻相的最大区别,在于宽恕能终结一切幻相,而其他的幻相则不断滋生幻相,强化分裂,把攻击当真,而且视为情有可原的;奇迹的幻相则教我们明白,原来幻相并不存在。
问:如果你说我们在这一世中不可能成就圆满的爱,那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耶稣呢?
肯恩:我想修正一下我之前的说法。我想,人间确实有极为少数的例外,譬如说耶稣,他成了上主之爱最伟大的象征。另外还有一些已经彻底超越了小我的人,他们留在世上一段时间来帮助其他人。在东方,他们被称为再来人或菩萨;既已彻底穿越了小我,但又保留一丝小我以便待在身体里,他们来此世间不再是为了学习。然而,这种情形少之又少,所以讨论这些特例对我们没有任何助益。(M-26.2,3)
问:我们的「创造」是指什么?
肯恩:《奇迹课程》用了不少专有名词,有些并没有清楚地加以界定,「创造」一词是其中之一。它指的是我们与上主共享的一种创造过程,它属于灵性的一种基本特质——不断地自我延伸。这一过程并不会在时间或空间中发生,所以我们很难想象那是怎么一回事。上主不断延伸自己的灵性,我们称之为创造或造化。我们本身即是上主的创造之果,但这不是指此刻坐在这个房间的「我们」,而是属于基督自性的「整体我们」。整体中的每个「人」都是这个基督的一部分,而基督是上主的延伸。既然基督是上主的一部分,祂自然享有上主的基本特质,其中一种特质就是延伸或推恩。为此,基督也会延伸自己。
基督所延伸出来的就是《课程》所称的「创造」。创造是我们在真实境界中的延伸。这确实不易了解,因为这世上没有任何类似之物可以比拟。《课程》所用的「创造」一词,在其他奇迹原则中也出现过,它不是指创造性的想法,如艺术创作诸如此类的。《奇迹课程》并不反对艺术创作,只是「创作」一词在此书中另有所指而已,它纯粹代表灵性层次的活动。这与传统「三位一体」的观念相似,所不同的,「三位」当中的第二位不仅是指基督而已,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它同时也包含了基督延伸出去的一切,那就是我们的「创造」。
问:《课程》似乎向我们保证,我们的创造正在等着我们。是这样吗?
肯恩:他们就像在终点欢呼的群众。你兴冲冲地返乡,他们在两边列队欢迎你回家。当然那是一个比喻。它说的是我们一体自性不断地呼唤我们忆起自己的真实身份。
第二个原则的最后一句话「它的价值超乎人间的评估」,「评估」是世间的词汇。我们永远都在评估,评估显然是一种判断和认知的过程。换言之,就是有一位评估者在评判另一样东西和另一个人,意味着主体和客体的分裂。很明显的,整个评估的过程只在知见的世界(而非上主的世界)才有其意义。上主超乎一切评估,因为祂超越判断,超越形式,超越分裂,超越知见。奇迹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教导我们,世间的一切无足轻重。我们一旦学会这一课,奇迹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是《课程》各种教诲的一贯宗旨,例如时间的目的原是教我们看出时间并不存在;世界或身体的目的旨在教我们明白世界或身体并不存在,但我们必须留在这个身体或世界才能学会这一功课。这就是为什么《课程》一再提醒我们,不要否认物质或身体的经验(T-2.IV.3:8-11),它只是叮咛我们要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它们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