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心“叛逆”的乖乖女
这周五晚上,我在我们的微信群里,抛出了这个话题,是有感于最近接触的几个学生个案。
先来复习下“叛逆”这个词吧,百度出来的定义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违背他人(比如孩子违背父母)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在作为孩子的成长路上,“叛逆”经常是父母、长辈给到一个标签。
当我们在思想上、内心诉求上,日趋成熟,需要实现自己的想法,为自己做主、为自己负责时,总会产生一些认知、观念上的冲突。
我和孙老师有个同感:
在我这代(70末-80初)会在自己经济独立的时候,做出一些不一样、不听劝的事,比如从小的模范生、乖乖女,就是会不顾一切地选择和一个男人在一起,即使脱离父母私奔出逃都无所顾忌(此处非本人经历);比如瞒着父母,选择非专业对口的工作;比如屏蔽父母的视线,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85后-90初这代中,或许这种自我表现欲会提前到大学发生。
90年之后的社会,日新月异,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大爆炸,孩子们从小接触的东西,和我们完全不一样了,一个个小脑瓜里,装入了很多很多大人都不一定掌握得了的东西。
于是,00后们,似乎高中就可以开始寻求自我和展现自我了,10后门,似乎小学就可以开始了~~~
作为这些新生力量的长辈,我们如何去看待他们?和他们和谐相处呢?
于是,我想到了,我们自己,我们是不是可以先看看自己的“叛逆”呢?
前几天,晚上泡综艺,刚好看到《非常静距离》里面谈叛逆的片段,截出来,一起看看先。
观看视频请点击蓝字→刘敏涛谈“叛逆”
视频中几个关键词:大胆地,勇敢地,表达自己,喜欢自己,越来越爱自己。
我们“叛逆”的时候,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呢?
作为话题发起人,当然也要当仁不让地先说说自己了。
【穿着】
工作之前,妈妈不给零花钱的,衣服主要是妈妈买什么穿什么,大学时,爸爸偷偷给我零花钱,我也只能偷偷地买、偷偷地在学校里穿。
工作后,有好几个月,工资几乎就是用来买衣服和治痘痘的。
为了逃避妈妈的指责,22岁出来自己住之后,就再也没有回父母家过过夜。
有了自己的空间,就各种尝试,妈妈说我:你穿的这是什么呀?!领导说我:你的风格也太多变了!你也是公职人员,注意影响。
这样说我,有用么?
依然我行我素……
直到30岁了,才开始收敛一些,现在更是朴素无华了。
【娱乐】
20多岁的我,经常一个人去酒吧跳舞,虽然也不会和夜场的人有什么交集,但也是颇为危险的一个宣泄方式。
好在没有遇到什么“坏人”,平平安安过了那个宣泄的时期。
【工作】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原本学法律,考进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羡煞多少同学朋友和他们的家长。
在我需要稳定收入,来满足我购物、娱乐的时候,就忍忍吧,也算在法院兢兢业业工作了8年。
到了可以再选择的时候,毅然辞去法院工作,出来好好滴寻找自己生存的意义与价值。
我在创业路上的坚持,前七八年吧,都是憋着气为了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是对的,反对我的人是错的。于是,也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足够惨痛的代价。
现在的坚持,是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事业本身的价值。
虽然当下很苦,但是意志坚定啊!
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说,找到自己存在的独立性、意义与价值,是很重要的吧!
当我们开始为人父母了,社会环境翻天覆地,日新月异,越来越聪明的孩子+越来越开放多元化的环境,会使得孩子越来越早地需要看到自己。
当他们开始表达自己、表现不同时,我们可以停一停,听一听,看到更多他们内心的感受与需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