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摊”这个词最近很火,各行各业很多人都加入了摆地摊的热潮。
在教育界有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也曾经常走上街头摆摊。他摆摊不卖任何商品,只往摊前一坐,就能吸引很多人前来,摊位上总是人头攒动排起长队。原来,他摆摊只为帮助家长和子女们解决教育方面的困惑,家长们在他这总能得到最专业和有效的建议。
一天,一位父亲带着孩子排了几个小时的长队来到他的摊位前,急切又担忧的问道:“我的女儿8岁了,书上的东西,有的记住了,有的记不住,我们给她讲,明白了,但第二天又忘了,让人着急。”他和孩子逗趣几句后,回答家长说:“这不是记忆力不好,小孩子逻辑思维差,形象思维好,很正常。”家长恍然大悟,连连鞠躬道谢后满意又放心地离开了。
像这样带着担忧而来,放心而归的家长还有很多,他的话为什么能让家长们都安心?因为他是当代教育界的“大哥大”——顾明远先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8918164/8389f0aa9ffbd65b.jpeg)
顾先生秉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谦和、朴实、平易近人的气质和作风,他热衷于为普通学生和一线老师解决教育问题。而他从事教育研究的初心源于对学生的喜爱,对于自己取得的成就,他说要感谢他的学生,是学生给予了他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被孩子的活泼打动,从此投身教育事业
“我年轻的时候,起初并不想当老师!”
年幼时的顾明远家境贫寒,因为经济问题面临着辍学的可能,幸亏有亲戚的资助才完成了学业。上学期间他学习努力,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成为一名建筑工程师是他当时心中的梦想,所以,毕业后他便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录取通知出来后,上面并没有他的名字,他落榜了。
就这样,无奈之下顾明远只有去到上海容海小学担任了一名代课老师。初次和学生们打交道,他有些紧张和不适应,但慢慢和学生打成一片后,他被孩子们的可爱活泼打动,成为一名教师的声音在他心中越来越坚定。第二年他报考了北京大学师范学院,这次好消息传来,他被成功录取,从此开启了他的教育生涯。
![](https://img.haomeiwen.com/i8918164/49c46f6615bac42b.png)
1951年,顾明远被选为第一批派往苏联学习的留学生之一,到苏联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为他在教育之路上的探索打下了基础。
回国后,顾明远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担任讲师,在和更多优秀教师、学者的接触中,他认识到教育是艺术、是创新创造的活动,还总结出了被广大教育者当成座右铭的两条理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此后,顾明远潜心致力于教育研究,参与创刊和编辑《比较教育研究》,提出“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等著名的教育观点,对中国教育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批评“三好学生”评选和“奥数”,引起舆论热议
作为一名潜心研究教育理论制度的大学者,他真正引起媒体关心,甚至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是因为批评“三好学生”评选和“奥数”。
当年,“三好学生”的评选几乎在每个学校里盛行,被评选上“三好学生”等于拥有了择校权,渐渐地这种评选开始“变味”,分数成为评选的唯一标准,只有学习好才有机会被选上。这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每个孩子的特长和性格不一样,单一的评选标准会让孩子们的心理受到伤害。
除此之外,顾明远先生认为,“奥数”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害。“奥数”比赛本来的目的是选拔出极少数拥有数学天赋的学生参加国际比赛。没想到的是,后来参加“奥数”得奖的学生破格被名牌大学录取,这项比赛带上了功利性,很多家长送孩子学“奥数”,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
强制对数学没有兴趣的孩子去学习“奥数”,反而会影响孩子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孩子远离数学。顾明远先生觉得,如果再不叫停,会让更多中小学生背负过重的压力。
然而,这两项评选是国家提倡并已进行多年,也受到很多教育者的支持,提出反对意见肯定会遭到质疑,也必然会引起部分家长们的不满,甚至会触碰到相关培训机构的利益。但是,学生的身心健康最重要,在推行教育的道路上不能适得其反,磨灭孩子对学习的热情。
![](https://img.haomeiwen.com/i8918164/3ad37e87b28dfcf6.jpeg)
2004年,在银川召开的中美教育研讨会上,顾明远先生倡议废除“三好学生”的评选。教育的本意不是培养少数优秀的人,更不是为了升学名额而追逐的功利心,而是每位孩子能公平的接受教育,是学生们的特长能充分发展,能有多种教育机会的选择。
随后,2007年顾远明作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在成都青羊区的一个教育论坛上提出自己对“奥数”的看法。他说:“我非常反感强迫孩子参加‘奥数’培训。这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是非常有害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媒体们纷纷报道,顾明远因此被媒体评为“2007年中国教育年度十大人物”。
为农村教育和教师群体发声的教育者
身为教育者,顾明远先生关注中国教育最基层的问题。年近八十的他曾走访过多个省市,包括四川凉山,青海等部分教育落后的贫困地区。
这位老人看见,有的学校里连厕所都没有,一个床睡三个孩子,一个板凳坐两个学生,老师讲课时夹杂着方言。而在大城市的课堂上,老师们已经开始用VR上课,孩子们拥有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无论地域,孩子们对知识的好奇心都一样,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探索世界的权利。顾明远先生明白解决农村教育落后问题刻不容缓。
![](https://img.haomeiwen.com/i8918164/a5b36442d3f70541.png)
在第六届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上,顾明远先生呼吁大家重视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他说到,和过去不一样,现在的孩子们很活泼,要帮助农村提高教育质量,农村孩子也应该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但是在农村却普遍存在着教师进不去、留不住的现象。
他希望广大教育者多关注农村的教育发展,不能因为北京、上海和一些经济强县地区的农村教育发展较好就蒙蔽我们的眼睛,要关注到中国更基层、更贫困的地区。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式来提升农村教育资源,每个孩子都不能被落下。
基层教师群体的发展问题顾先生也放在心上,因为他知道中国教育的进步离不开基层教师付出和贡献。
白天上课,晚上改作业、备教案到深夜几乎是作为老师的标配,还要在处理学校和家庭的关系里小心翼翼。由于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课堂和学生身上,很多老师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家人孩子。然而作为教师,他们的收入并不高,很多农村教师除了教书还要农忙。
虽然有很多困难和不理解,基层教师们依旧坚持拼搏,只为给孩子们点亮一盏求知的明灯。
![](https://img.haomeiwen.com/i8918164/a8fa82e59680b428.png)
一次,顾明远听到有人说中小学教师特别是没太多知识的农村教师根本就不是知识分子,心里很不好受。教师被尊重,教育才能被尊重,他决心为教育者说话。
因此,他在《必须使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一文,提到教师的专业化问题。为了得到大家的关注,他四处奔波演讲,多次为教师群体发声,经过常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国务院学术委员会通过决议,设置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从第一届招生177人,到现在年招生已经达到一万人以上,广大中小学教师有了获取研究生学位的机会。
努力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是顾明远在教育生涯中最欣慰的事件之一。
“师德的最高境界不在那些上纲上线的条条框框里,也不在那些歌功颂德的豪言壮语中,它就简单地存在于教师对待职业的朴素态度上以及平日对待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顾明远先生说。
成为一名教育者就有了一种情怀。这种情怀是对贫困学子和基层教师的关心,是不惧舆论压力指出教育偏差的勇气,是耄耋之年还在为推进教育做贡献的激情。顾明远先生用自己的行动为万千教育者树立起了做教育的榜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