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人世间,有一种爱,从陌生到熟悉,从相遇到相知、相爱,再到白头偕老。白头偕老的一路上,我们彼此搀扶、相互依赖。最后,我们走得愈来愈远,终于不能再见。这是杨绛先生的话。杨先生,先后痛失爱女和爱人的老人,在其最后的年月中孤单前行,并终于将这个温馨又历经挫折的家庭用朴实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
她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他们仨与生无求,与世无争,只是相守。多么简单、质朴、真挚的情感,每看一次,听一次都忍不住落泪,满满的感动,满满的温情。
她和先生人生的大把时间徜徉在书海里,尽管身边的人来来往往,走走停停,他们仍能不乱心怀的钻研于知识的海洋里。
是什么让他们有着这样超然物外的旷世情怀?我想应该是读书。尽管回忆化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梦,但字里行间无不彰显出先生对书的热爱。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或许,正是到了这样的年纪,杨绛先生能忍受内心的悲凉,为我们留下饱含深情的文字。正如她说“老人的眼睛是枯干的,只会心上流泪”。
两个人白头偕老最好的样子,应该是情投意合,我喜欢的事情,你刚好也热爱。于是,才有了那样多的美好回忆,如此多的生活点滴,从容而美好,淡然而欢心。
两个快乐而自由的灵魂,相互依偎,生命中因为另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探索出了更多新奇的生活方式,生命也因此变得更琐碎而柔美。
我们来到这世上,不是为了去修补、改变或贬低另一个人,而是为了支持、宽恕和疗愈另一个人。
我们一直在寻找,尝试给自己一个安放灵魂的去处。倦鸟归林,鱼翔浅底、落叶归根、这都是对家的渴望。更是生命在追寻着一种归宿。
我们仨散了,我还在寻找归途。一路上,得到的比失去要多,快乐的日子比悲伤的日子要多,从不后悔,曾经遇见。
可是,走得愈远,陪伴得愈久,我们终于还是从此不能再见……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2371/df398b5449639dcc.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