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马台街的情感只有自己知道有多深。
这是阔别三年后,重新踏上找记忆的短暂旅程。100路公交车到虹桥站下,何记酿皮改了大门头,里面的客人依旧是络绎不绝。想必味道还是原来那个味道,才能让历经疫情捶打的餐饮业依旧坚如磐石。过虹龙巷就到马台街了,这是我儿时对南京最初印象的地方,也是承载我第二段感情四年的地方。然而马台街好像被封印了,纵使三年时光飞逝,它仿佛行将就木的老者,除了苍老好像别来无恙。难以置信的是,137号楼下的新四方关张了,这里曾经是多少附近居民、打工人的午餐食堂?另寻固定就餐点是件痛苦的事吧,如今我还保留着新四方的饭卡,但我当初最爱的啤酒鸭可能再也吃不到了。继续向前,过商业综合体99号时,我特意进去看了一下,还是一如既往的半死不活,一如既往工作人员比顾客多。subway尚在,但二楼的番茄妹米线已人去店空。当年,99号楼前每天早上都有一个蒸饭摊,我上班路上经常会买一份加肉松加小菜不要糖的乌米饭,买的多了自然也和卖家小姐姐熟络起来。小姐姐一路见证了我从没对象到有对象再到没对象的历程,我也见证了她从已婚到闹离婚再到恢复单身的一路。想想真有意思,两个没有其他生活交集的人,竟会因为早餐结识,而买早餐停留的四五分钟时间里,竟会让我们串联起一整个情感发展线。在我离开马台街前,还特意去了几次蒸饭摊,但我再也没看到她了,可能这里也承载了她太多记忆,可能最后的记忆太不美好,所以她选择离开了,且离开的比我早。再往前,那片修了多年的西流湾区域终于换了新貌——南京青少年宫,这里的前身不出意外应该是小红花少年宫了。它终于建好了,比湖南路的烂尾地下工程要强,那里的落寞已经很难让人寻到昔日繁华的吉光片羽。拐进童家巷,就能看到左师傅梅花糕,除了经典的红豆沙、芝麻馅,又多了紫薯和香蕉。梅花糕算是地道的南京本土特色美食,虽然我对它没有兴趣,但也不妨碍它在好这一口的人心中的经典小吃地位,而我每每想起我的好朋友木木只要吃梅花糕就一定会发生烫嘴、烫手等意外事件,我就会情不自禁笑出来。再向前,就是中大医院了。我是对一个人去医院有深度恐惧的人,但现在年纪大了,每年都会因为这那的原因跑医院,跑的勤了,就会有对比,不得不说中大医院的服务质量是很不错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的恐惧。干眼症确诊、食物中毒挂水、寻麻疹开药......中大医院里留下过我不少忙前忙后的身影。在医院对面就是“排队王”——西北桥头拉面了,味觉是很神奇的东西,有好多记忆会随着时间推移变得模糊,但味觉记忆一旦形成就亘古永存。西北桥头拉面的锅贴和面就能让每一位食客记一辈子。在排了近三十分钟长队之后,我终于如愿又一次尝到了熟悉的味道,终于又一次感叹,“对,就是它!对,还得是它!”结束了干饭,我去了一家叫triple的咖啡店,面对最近两三年街面上雨后春笋般兴起的网红咖啡店,马台街确实显得迟钝和滞后,如今在鳞次栉比的老旧小区里找到这样一个小资情调的门店,似乎格格不入又似乎是新生对老朽的尖锐刺痛,确实让人有意外之喜。朋友点的基础款拿铁,我要的是soe洪都拉斯雪莉桶的豆子,有浓郁酒香,奶泡绵密,在这个倒春寒的季节来上一杯,暖意直抵内心。伴随着舒缓的英文歌,我们从南京聊到上海,从美食聊到综艺,从遗憾聊到期待……不知不觉大堂里的客人换了一波又一波。我抬头望窗外,才发现雨已是淅淅沥沥,而室内的雾气像面膜一样敷在窗户上了。
记忆的困兽可能会因听到一首歌、看到一间店、吃到一口菜,就冲破大脑浮现眼前。而我也确实懂得这一幕幕画面、一出出故事的珍贵和重要,我在小心地珍藏着它们,并耐心等待它们发酵、提纯、留香、回甘。
再见了,马台街。祝你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