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的上午,升国旗仪式结束后,门卫王师傅就打电话说,门口有一个家长想见我,要聊聊他和孩子的事情。暂时放下其他事务,欣然应允。
迎来的是小孩的父亲,高高的身材,宽阔的脸颊,头发有些花白,一幅慈善的模样。坐在沙发上,他就打开了话匣子。
孩子小天今年上四年级,以前各方面都挺好的,不知为何假期以来特别抵触做作业,也不愿意听妈妈的话,故意和妈妈对抗。语文英语成绩不佳,十分焦虑。
又说自己是晚来得子,十分不易,孩子从小因早产身体羸弱,父母几乎把所有心思放在他的身上,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因此,上网课时,父亲或母亲会坐在他身边,说是要陪他听课,结果孩子反而不听课,不写作业,把父母气得不行,还曾动手打他。也曾为了让孩子吃点苦头,专门让妈妈躲出去5天时间,只留姐弟俩在家,自己管理自己。
还说是自己在山西工作,不常在家,这次回来是专门为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这周末就要返回工作岗位,期待能解决问题后再放心离开。言语之中满是焦虑和不安。
看上去是挺注重孩子教育的好家长,和他交流了大约半小时后,我说孩子的问题大多反映的亲子关系问题,妈妈和孩子相处的生活模式不知是怎样的,孩子返校后的学习现状不知如何,我需要随后和老师、和孩子做一些交流。但就你反映的情况来看,我觉得孩子只是受疫情影响,产生的烦躁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疏解,积压在内心,没有得到有效沟通和互动,而引起的行为变化。不是什么大问题,是好多孩子都会有的正常应激反应,不必太过于焦虑和紧张。

家长往往追求完美,对孩子期望高,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浮气躁与孩子不能有效沟通,一味强压,家庭争端就爆发了,哪怕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导火索。家长想用自己的想象去改造孩子,但孩子却要坚持自己的个性,矛盾越来越多,家长也越来越焦虑,形成了恶性循环……
将近离开时,我提出了几点建议:
1.不要过分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要舍得放手,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和时间自主支配;
2. 家长要学习控制自己的急躁心情,慢下来。因为人在焦灼的状态下,只能使事态更加恶化。慢下来之后,反而柳暗花明。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孩子。当看到孩子不足,想要发火时,先深呼吸一口气,平息一下心情。当自己和孩子的情绪处在激动的状态下,就不要去交流。
3.要多关注孩子正向的行为,用正面引导的方法,激励肯定孩子的努力,不要过多的指责,让孩子越来越消极,负面情绪越来越多。
打印一份《从此刻起》的诗文,交给他,建议他回去和妈妈一起多读几遍。

当天和班主任了解情况,班主任说,孩子在学校挺好的啊,上课回答问题特别积极,脑子反应敏捷,好多别人不会的难题,他都会。
随后,我又约孩子聊,看到一个特别阳光向上的孩子,当说到有什么梦想时,他不假思索地说想当宇航员,拍拍肩膀肯定他之后,聊了在家在校的情况,觉得没什么异样,就鼓励他继续加油向梦想靠近,送他离校。
只想对家长说:相信自己的孩子!放下急于求成的功利心,慢慢来!用一种“静待花开”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倾听孩子成长的声音,而不要放大自己的焦虑,用过高期望去揠苗助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