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孩子犯错,家长就容易暴躁、愤怒,对孩子充满嫌弃,忍不住朝孩子大发脾气,事后又常常后悔。我也是经常这么做,忍不住朝孩子发脾气,但这其实根本不解决问题。
当孩子犯错时,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想要管理好情绪,家长首先需要正确看待孩子犯错。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
“人生应当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
对孩子来说,犯错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犯错,给了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会独立思考的孩子才会自觉。
如果家长把孩子犯错看作是一次闯祸、麻烦,只会批评他,那错误就只是错误。
但如果家长能在错误中,看到那个努力尝试、正在成长的孩子,就会多一份宽容和耐心。
再加上正确引导,错误就会成为孩子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让他可以从中收获经验、得到成长。
认识到这些,家长的心态就会平和许多,没必要大发脾气。
而且,当孩子做了错事,大部分是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内心会有愧疚感、自责感。
尤其是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适当提醒,启发他自省,孩子就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如果家长反应激烈,严厉地打骂,反而会抵消孩子心中的愧疚感,他开始为自己找借口、推卸责任,甚至产生叛逆心理,故意犯错。
因此,家长允许孩子犯错,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进步;控制好情绪、心态平和,更有利于孩子认识错误、改正不足。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不应该:
1.指责、训斥:
“怎么回事啊!”
“能让我省点心吗?”
2.否定、侮辱人格:
“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
“你有什么用?蠢死了!”
3.讽刺、挖苦:
“早跟你说你不信,这下高兴了?”
“你不是能吗?还去试试?”
发现了吗?这些话全都带着情绪,只是父母在一味地宣泄情绪,没有进一步的教育和引导。
孩子被斥责,却没有受教,不知道错在哪里,该怎么改正。所以这些错误孩子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深层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
我们应该这么说:
① “发生什么了?/怎么了?”
现实中,很多家长还没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委,就喜欢妄加猜测、随意下结论。
这很容易误解了孩子,影响亲子关系。
② “你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
很多家长都反映过这样一个情况:当家里有其他小朋友来的时候,孩子就会格外“不懂事”,和小朋友争抢玩具,惹出各种麻烦。
其实,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是:想获得家长的关注,害怕别的小朋友会分走爸爸妈妈的爱。
③ 就事论事,不攻击孩子人格
当孩子犯错了,不少家长都会把孩子的行为和他整个人混为一谈,开始贴标签、打击否定孩子:
“没出息”、“笨死了”、“你就是爱惹是生非”······
这些负面的评价,会让孩子自我怀疑、丧失信心、思维变得消极,缺少改变的动力。
④ 后果教育,承担责任
孩子自己亲身感受和经历的东西,往往比家长传授给他的道理和经验更加深刻。
孩子犯错后,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让他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做出弥补措施,承担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