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介宾《论治脾胃》解译
脾胃有病,自然应当治脾,但中土为枢纽,斡旋四象心肝肺肾,脾将水谷之精灌溉四脏,故五脏中都有脾气,而脾胃中也有五脏之气,脾气与五脏之气是相互作用的,既可分有不可分。
所以,善于治脾的人,一定善于同时调治五脏,这才是治疗脾胃的正确方法,脾胃治好了,胃功能强健,食欲旺盛,五脏才能安定。
一般人只知道人参、茯苓、枳实、白术、山楂、麦芽、神曲和厚朴这类药,是治疗脾胃的,却不知风邪、寒邪、湿邪和热邪都会侵害脾胃,饮食失节、心力过度劳倦也能伤脾。
风邪伤脾,治宜散之,可用麻黄、桂枝、柴胡、干葛之类;寒邪伤脾,治宜温之,可用桂枝、附子、干姜、丁香和茱萸之类;热邪伤脾,治宜寒之,可用黄芩、黄连、知母、黄柏、栀子、石膏之类;湿邪伤脾,治宜燥之,可用苍术、白术、半夏、猪苓之类。
饮食不节造成的胃停食积,治宜行之,可用三棱、莪术、大黄和芒硝之类;心力劳倦造成的内伤,治宜补之,可用人参、黄芪、白术和杜仲之类。
人的脏腑虽然分成十一个,但人体阴阳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气血相通,况且足太阴脾经一般多血少气,足阳明胃经一般多血多气。如果脾胃有血瘀的情况,则承气汤、抵当汤这类就属于治脾胃的方剂;如果脾胃有血虚的情况,则四物汤、五物汤、中和理阴汤、五福汤难道不是治疗脾胃的药物吗?
如果五脏受邪,其病邪都可以影响脾胃。
肝邪犯脾,如果肝和脾都无虚证,那只要平肝就可以了;如果肝气很强,脾气很虚弱,那就应该先治脾虚。
(《素问·气交变大论》:“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通,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
心邪犯脾,如果证见心火炽盛,只要清火就可以了;如果证见心火不足,则要补心火不足,以生脾,火生土也。
(《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
肺邪犯脾,如果证见肺气壅塞,应当开泄肺气,才能活动瘀滞的脾气,脾土生肺金,下游淤塞了,上游也会淤塞,应该先通肺气;如果肺气不足,应当补肺气,以防脾气消耗过多,导致脾之虚,这是治气虚的源头。
(《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肾邪犯脾,如果证见脾虚,那么发展下去,脾气越来越虚,土不能制水,肾水就会反侮脾土,所以当务之急是救治脾虚;如果证见肾虚,那么肾的开合功能就会失常,应该先壮肾,因为肾主水液,负责调节全身水液代谢,升清降浊,将清轻之气输布全身,而将重浊之气下注膀胱,化为尿液,排出到体外。
(《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
胃主管受纳食物,脾主管运化水谷精微,如果食欲没有问题,消化吸收不好,那很明显是脾虚的问题;如果食欲不好,消化吸收也不好,这说明脾胃之气都已大亏,马上用十全大补汤,六味回阳饮等方剂可能都效果不好了,还需用山楂、茯苓、枳实和白术之类的药。
所以只要脾胃受伤害,只要是能够消除病因的药,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是治疗脾胃的药。这中间的道理很深奥,实践把握起来也很不容易,所以姑且举以上例子以说明个大概,具体实践要随机应变,绝不是言语所能完全讲清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