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的《心》
第一部分写他与先生的相遇相处之事。
第二部分写关于父亲的死和求职之事。
第三部分是先生叙述自我过去的遗书。
每个人的内心都对别人的靠近设有防线,不容抵触的防线,所以我们才难以走向另一个人的内心呐!
先生父母双亡后又受到叔父的欺骗,为此对人充满了不信任。“我”与先生的相处是心与心的探寻,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提取信任,是一个人走尽另一世界的探寻。
正如书中所言“我是一个孤寂的人。”先生说“所以高兴你能来。因而要问你为什么一次次地前来。”
可想而知,先生也渴望有人了解他呐,
他等待多年,终于可以全部诉诸于人。
摘文:
*一个可以热爱他人的人,对他人不能不爱的人,对意欲投入自己怀抱的这个人,却又不能张开双臂,紧紧拥抱入怀的——他就是先生
*已经很晚了,你早点儿回去吧。我也要快点赶回家,为了我的妻。
*他在破坏夫人的幸福之前,已经毁掉了自己的生命。
*正因为没有对象所以才会心动。有了就会安定下来,这样想着,就想行动了。
*他还是有想做的事情吧。想做而又无法去做,所以才深感遗憾呐。
*我们生活在充满了独立和自由的现代,作为一种牺牲,我们都必须品尝这种人生的寂寞。
*世上不会有一个模子里铸出的坏人,平时他们都是好人,至少是些普通人,然而,一旦有事时,谁都会忽然之间变成坏人,这是最可怕的,因此不能掉以轻心啊。
*我站在信念和迷茫之中,一筹莫展。对我而言,什么都是想象,什么又都是真实。

关于死亡
书中写了K的自杀,父亲的死亡,先生的自杀,
一切都关乎死亡,想要通过死亡去结束痛苦,但大多数人对死亡都存在着恐惧,正如哈姆雷特的独白,是生存?还是毁灭?
难道死亡真的可以逃离?
我想并不,死亡还是死亡,问题却永远不会消失,除非你打败它。
书中K和先生都以自杀的方式结束内心的痛苦,他们都是内心至纯至善之人,K不愿违背内心,倔强如他,放弃了自我。
先生啊,一个孤寂之人,因对人缺乏足够的信任而选择了封闭自我,对妻子的爱令他不能对他的妻诉说他的苦衷,他的内疚。他将K的死归结于自己所谓的欺瞒夺爱,多年的无力诉说演变成最后的厌世。而现实又有多少人如他?
先生说:“我想在自己生前能相信别人后去死”,一句多么渴望诉说的话语中又透露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又有多少人在无力诉说中悄然地选择死亡?
虽然,无论是健康还是患病,人都是脆弱的,难保不会在什么时候因什么原因而死去,而《人间失格》中说,决意活下去的人,无论遭遇什么事情,必能顽强地生存下去,实在值得钦佩,堪称是人间的荣耀。那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他们也一定期望着有人拉他们一把。不期望是太阳,也请是希望的火苗!
所以无论如何的孤寂、无力,也请你尽你所能成为这世间的荣耀,而不是选择死亡。
关于坦诚
“一想到这世上自己最相信最热爱的唯一的人,居然也不理解我,就感到悲辛。”
先生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痛苦至极吧,最爱的人却不能坦诚相说。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想要的不就是彼此的坦诚相待吗?先生因不能及早地与小姐的母亲坦白想要娶小姐的初衷,犹豫不定的他将K、妻子和自己推向了痛苦的深渊。
而现实中又有多少人是你瞒我瞒呢?
书中所言,“男人和女人的心为什么无法和合二为一呢?”大概都是彼此不够坦诚吧。而拖泥带水性格的人又怎能坦诚呢?而为什么我们不能够诚实地对待自己呢?
每个人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去,有不知的秘密,但请在坚守秘密的同时要坦诚地对待他人、对待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