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与诸子百家的思想源流及历史背景
道为本,儒为表。我们常讲儒家时,尤其讲孔子时,都提到“道、儒合一”。孔子更多地是对道家思想的应用,相当于他也对道家理论学说进行了延伸。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也是对道家思想的延伸。“道”的这种概念,在黄帝时代就有。我刚才提了一句,难道诸子百家在春秋战国才出来吗?这么说来,春秋战国之前,中国“没文化”啊?多搞笑啊!不对吧!中国人早就有“道”的文化。“周公制礼”制得啥啊?“礼”从何来啊?我以前讲过,“礼貌”的“礼”,不就是通达“道理”的“理”么?天有“道理”,才有人间之“理”。所以,礼义的制定,是符合天理的构建的。而天理的构建,与中国很早的“道”的思想有关。
我讲“伏羲设卦”时就说过,夏朝也有八卦,商朝也有八卦,周代也有八卦。不是只有《周易》。而是有《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易。《易经》的原初,可以追溯到伏羲。伏羲画卦啊!是《易经》的源头!证明都是沿着这一脉传下来的。但是,历史不同,时代不同,人们对这个《易》的解读就不一样。现代看到的《周易》,是孔子及其弟子对易学的解读。这些都是文化常识。所以,孔子说不说《易经》?《易经》不是单独属于道家的。《易经》为儒家十三经之首。褚遂良说,“不学易,无以为将相”。这个脉路清晰了吗?
孔子的思想发展是在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相当于周公“礼义治国”的体系到那一刻礼崩乐坏了,这一刻,需要对这一思想再进行演化。相当于要对夏代、商代、周代(西周初期)一直到孔子这里的理论,进行再演化。过去都是大一统,没有出现过春秋那个时期群雄无主的乱世时期,中国过去没经历过。这个时候,出现了很多的“家”,试图对这一情况提出他们的主张。如墨子的“兼爱非攻”等思想,都有源头,都在思考那个社会最需要的是什么。有的“家”是站在一个“国”的角度去说话,即为了利益一个国,该如何做。有的“家”不论一个还是几个“国”,而是从某方面思考,国家到底该干什么。比如“商鞅变法”,只关心吞并其他国家,自己强大。关心“兵”的考虑把军事发展好。关心“法”的,重制度的改善。“农业为本”,农业发展好了,人口就多了,牲畜就多了,国家实力就强大了。有的是从军队层面进行改革,有的是在整个国家制度方面进行改革,有的是在国家生产力方面进行改革,有的专门针对道德思想进行改革。比如“名家”,发现,斗来斗去,不打仗不行吗?君子动口莫动手嘛!所以,用嘴打架不就行了嘛!这有点贬低“名家”的意思哈!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他觉得“你们打你们的”,有那么一种怡然独立,“你们干你们的,我们干我们的”这样一种思维。“我不跟你用手打,我在思维上打,在嘴皮子上打就可以了嘛!”这些“家”们各有各的人生追求,这就叫“诸子百家”。
儒家,也是其中一个。它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但是大家知道,儒家思想提出是很早的。因为孔子是春秋末期人,到了诸子百家都是孟子那个时代了,那时开始百家争鸣,出现了对“道”的思想的多方演化。在孔子之前,有个老子,两位时间距离不大。请问,当时老子的思想,是被普遍性接受的吗?不是!所以,春秋跟战国两个时期这么一交割,把很多事情明面化了。
在“春秋五霸”之时,郑庄公灭得快,是因为他是以秦王之力,把自己立上来的。可是,他又自己打周天子的嘴,是不是自己打自己嘴,把自己的正义性削弱了?这样,就直接否定了前面所立的功勋。郑庄公的霸业,就这么结束了。并不是他的五个孩子争位这么简单。他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个更高的看法。没有超越。因为那个时候国家太多,上千个。是个小城邦,就是个“国”,春秋那个时代,不是战国七雄那么简单。
齐桓公时,推崇“尊王攘夷”,管仲提出的。尊王,就是尊周天子,以周天子的名义,把诸侯们汇集起来。名义是有了,但是汇聚了干什么呢?“攘夷”。那个时候,周边少数民族对他们的威胁日增。尤其是游牧民族对中原政权的威胁、农耕跟游牧民族的斗争,在增强。这是不是个很好的借口?但是这事之后呢,“葵丘会盟”,都是齐桓公干的事。这里有一点,你既然尊了王,是不是要尊崇周朝的制度?后续结果会是什么?不能吞并太多的国家。为什么?因为你尊崇的是周天子制定的东西,不能一边说着“尊王”,一边暗地做着让大家不服的事。所以,又打自己嘴了。这就限定了。刚才讲了,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什么?土地,农业,人口。哪来?
秦国干的事,大家都知道吧。秦国是不是再这三件事上下大功夫?因为他没有了束缚,即周朝的束缚。这条是怎么做到的?是从郑庄公、齐桓公这一代代霸主明面上、暗地里各自做的……尤其是像楚国这样的,楚庄王。因为楚国是一个被人视为“蛮夷之邦”的地方,“南蛮”,一直被瞧不起。为了得到中原政权对他的认可,一直进行扩张,往北扩。吞并了很多南方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就一直否定了过去大周的制度。否定也没事啊!大家都会看得到啊。否定了也没事,是不是都会效仿啊?周礼自动被打破。所以,战国七雄是怎么出来的?还是那块版图,生生就是靠吞并出来的!春秋到战国,就是这样吞噬出来的。所以说,秦始皇再吞他们,是不是对的啊?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嘛!吃到后来,胃口太大了点,就撑死了。
刚才由“尊王攘夷”这一事件上,我们注意回思一下,我后来提到的,到汉武帝这个问题上。汉武帝需要一套理论,对他的全新的知识理念进行解读。这种解读需要出现了。因为出现了汉朝盛世。这样,就有了现实需要。加上又有人,也就是一位儒家的大家,又迎合。这样就具备了儒家思想推广的条件。如果他不对儒家思想进行改良,是“迎合”不了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