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炮火中的完美与缺憾

炮火中的完美与缺憾

作者: 赵枚 | 来源:发表于2020-11-07 00:27 被阅读0次

    ——《钢琴师》观后感

    两小时二十八分的影片,我目不转睛地看完。

    战争背景下的波兰.华沙,毫无尊严的犹太人。

    战争,太沉重。

    有几个镜头,让我喘不过气。

    希皮尔曼是波兰电台的一名钢琴师。纳粹占领华沙,他们一家人随着几十万犹太人被驱逐进了专门的小区。被迫离开家园的他们没有食物,连吃土豆都成了奢侈。哪怕当时的生存空间多么逼仄,但至少,一家人还在一起。

    这样的小区,饥饿已经成了常态。

    一位头发花白,衣衫褴褛的老人好不容易弄到一碗稀粥,她小心翼翼地端着它穿过人群,突然冲上来一位同样穿得衣衫褴褛的男性老人,他们在争夺的过程中,打翻了那碗粥,稀粥撒了一地,老头立即倒伏在地上贪婪地舔食地上的米粒,老人终是端着空碗绝望地哭着踉跄离开。看到这儿,内心一阵刺痛,老人自己也没舍得喝下,也许是她端给家人的一碗救命粥。

    除了饥饿,是随时随地面临的死亡。

    他们一家人亲眼看见邻居被纳粹丢下高楼,仅仅是敌人的取乐。他们看见朋友,亲人惨遭无情射杀,有一女子仅仅问了一句“我们要去哪儿”,便命丧枪口…

    没过几天,全家又跟随其他犹太人被迫送往集中营。据说那个集中营,一直有犹太人运过去,但是从未看见送去食物,这是一个悲惨的悬念。

    在等待火车时,一个小男孩还在人群中兜售糖块。一块糖20波币已是天价,搜遍全身,希皮尔曼的父亲凑了20波币,买了一颗糖,那颗糖太小了,就如我们如今平常吃的那些糖差不多大小,就是这位白发老人,掏出随身携带的小刀,将这么小的糖块分成了8小份,一人一粒。那刻,再小的糖都是甜的,因为全家人还在一起。

    火车即将开动的刹那,钢琴师希尔曼在熟人的帮助下逃了出来,从此,他开始了艰难的逃亡之路,亦或只是生存之路。

    为了生存,在朋友的帮助下,他进入了纳粹的建筑工地,每天搬砖的日子,让这位手指纤细的钢琴师吃尽苦头,在背砖头爬楼梯时,因为仰头看天空飞过的机群而分神,砖块砸到楼下,气急败坏的纳粹军官将皮鞭一下下狠狠地挥在他的全身。

    他不得不逃出这里,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又离开了这里。从此,他在华沙街头的废墟中到处流窜,躲避,觅食,甚至装死。在残酷的战争中,一切的名望和地位都不如活着来得真实。

    平时救助他的朋友们,也要回到乡下安全的地方抚养孩子了,躺在病床上的他,是求生的本能让他一次次躲过追捕,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一定不懂得他那时的孤独和无助。

    他的同胞以各种方式死亡,他所能的也只是悲悯地旁观,他不过也只是一个普通人的缩影。

    影片最后,他因为在一栋大楼的废墟里觅食,饥饿到极致的他翻遍所有柜子的抽屉,抛开那些空空如也的罐子,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罐头,他用尽所有的力气想打开来填充饥肠辘辘的自己,此时,镜头从一双脚往上慢慢切换到一张纳粹军官的脸,虽然那是一张儒雅英俊的脸,但是我的心纠紧了,我怕他掏出手枪,结束这个只想弹钢琴的人的生命。

    可是,他没有。

    他简单询问他是干什么的,得知他是钢琴师,他便带他来到钢琴前,要求席皮尔曼为他弹奏肖邦的《第一叙事曲》,就因为这曲子让他动了不杀钢琴师的恻隐之心吗?我看绝不是!

    因为纳粹军官签字的镜头给他的书桌特写,我注意到一张全家福醒目地放在桌上,他的妻子美丽,孩子们可爱,也许这位华沙的最高纳粹指挥官本性善良,厌恶战争。

    接下来的日子,是这位军官每天为钢琴师送吃的,那些面包,果酱,甚至腊肠,让他在废墟的阁楼上支撑了两周。

    当军官率军撤退的最后时刻,他依然没忘记阁楼上那位跛脚的,衣衫褴褛的钢琴师,他为他送了最后一次吃的,并把自己身上的军大衣脱下送给了他。

    影片到这里快结束了。字幕显示席皮尔曼依然在电台弹钢琴,活到了88岁,而那个军官却死在了苏军的集中营,关押6年,不知道经受了怎样的折磨(据说,战后,军官的遗孀公布了他的日记,他救下了52个犹太人,其中包括这位钢琴师)

    在这部压抑紧张的影片中,那位军官就如一缕阳光,轻轻抛洒在黑暗的废墟上,这是对人性美的最后坚持,可惜现实中的他,豁出力气拯救了别人却没法拯救自己,这种无能为力的缺憾,让我觉得莫名的空虚悲凉。

    附经典台词:

    上传中,请稍候...

    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炮火中的完美与缺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fxf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