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
圈
朋友--谭咏麟_腾讯视频
有那么一段时间,每天早上回到办公室,摆好手机,开电脑,开电脑版微信和网页,接着,就不知道干什么好了……今天也是,就在我郁闷之时,还好,火哥(朋友圈一哥们),发来了忠字舞的视频,真是太有趣了。于是,一天朋友圈的生活又启动了。
按照往日的作风,朋友们会陆陆续续发来各种惊天动地的信息,直到深夜我把手机关掉。而这期间,手机就像生活百态的收割机,时刻丰收,让我目不暇接,应接不暇。因为,好的不好的,都得动动手指,点点赞。
比如,遇到拉票的,还得截个图表明:看,咱关系够铁吧,我给你投票了。可是朋友多了,投票这种事情也多。一天几单那是常事。而几个朋友圈都是混搭的群里,跳出同样的信息几十次,那种被信息轰炸的痛,是默默的,难以言表的。
所有的故事,只能有一首主题歌,但朋友圈不是,遇到像昨天中国队战胜韩国队的情况,朋友圈和各大群的轰炸是全景式的全民欢歌。既有举国同庆的图片,也有各种占了便宜还卖乖,甚至揶揄韩国队和韩国人的各种段子、笑话。而甚者,还有对长沙、贺龙体育馆、球迷、保卫、天气等各种消费此起彼伏,进入全景集体式的狂欢,而且高潮迭起,持续几天。
也许我们安静下来,就会发现,他们——也包括我们,怎么都那么有空?莫非都是闲得蛋疼的人?不然呢?不然,首先都是有点时间的人,就是不被百务缠身,不受生活琐事打扰的人。当然,还有各类需要朋友圈刷存在感的人。而无论谁,都是为了四个字,寻欢作乐。
奥地利学者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在《人类行为》提出了一套观念,主张人类所有带有意识的行动都是为了增进他们自己的快乐和满足感。汉乐府《西门行》诗:“夫为乐,为乐当及时。”《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人生如白驹过隙,倘不及时行乐,则老大徒伤悲也。
朋友圈里的朋友多是凡夫俗子,鲜有阳春白雪。在当今21世纪第二个十年末,和平与发展是主题,但工作生活枯燥和无聊依旧侵袭了大部分的人生。于是,人们通过智能手机、通过微信朋友圈及时行乐,找点乐子,那是他们对抗世界的正确方式。
于是呢,整个人类的大部生态在朋友圈的各种图文、视频、声音的展示下,有了较为全面的容貌。所以,斗胆地说,我们刷刷朋友圈,基本也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探视出这个世界的大概——大概也就是为了乐子,推出各种奇葩、怪异、独特、有别于平常的事情。
诗人北岛写过一首诗,题目是《生活》,内容只有一个字:网。而朋友圈的人们都在生活的网中,主动发出各种自认为不错、有趣、或者惊奇的信息,自我的观照,呈现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
与主动相反的是,朋友圈中还有一大堆人归属为被动的响应。如上述,鉴于各种关系,跟个贴,留个言、点个赞,这是被认为“会做人”、“有礼貌”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关系的维系元素。比如一个吃龙虾的图片发到朋友圈,对各种点赞和羡慕等回复,发送者自然一派虚荣,自我陶醉,并认定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朋友。而对没有反应的朋友呢,小器者会把他们列入“黑名单”,权当交了一批假朋友。接下来,对他们发的朋友圈内容,也会“报复式”地视若无物。甚至选择“不让他看我的朋友圈”,也“不看他的朋友圈”。
而“不看他的朋友圈”也是一种保卫自我信息健康的有效方式。如一些做生意的朋友,朋友圈天天就发自个的广告。去年我一个做内衣微商和丝袜微商的朋友,一天发N次各种美女穿着内衣的照片,甚至动图。你让我一个大男人怎么受得了,于是果断“不看她的朋友圈”。别说我无情,因为我这是正当防卫。
当然,朋友圈也还是有各种正能量而且实用的好信息。比如我有个开书店的朋友,会经常发一些精挑细选的新书单,让我这个忙不过来的人可以按图索骥。找好书看省去不少功夫。还有一个朋友每天打卡,分享读《中庸》的内容和心得,让我在碎片的时间读完了这本国学经典。还有个花都电台的朋友,经常会及时发布花都的交通信息,让我在经常塞车的花都少走好多弯路。而本土自媒体大咖花都早晨的CEO也是我朋友,他的朋友圈我很喜欢,一是因为信息很多独家内容,更打动我的是,许多内容都是作为老板的他,自个加班加点一个字一个字码上去的。
但,我最喜欢的朋友圈朋友还是Jack,他是我的医生朋友,不是每天发朋友圈,但是每次发的都是对时应节的养生实用知识,让我学到许多健康知识。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7年中文版的定义是:“健康,使个体能长时期地适应环境的身体、情绪、精神及社交方面的能力。”
我们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按照这些标准,多少朋友圈是不道德的,“有病的”,不健康的。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我之所以最喜欢Jack的朋友圈,也许也是这个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