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二篇 三观——本观 第六章 生命演化路径

第二篇 三观——本观 第六章 生命演化路径

作者: 8戏语8 | 来源:发表于2020-07-07 21:08 被阅读0次

    一章 生命演化概述

    一、 生命

    在讨论生命演化之前,我们首先要对什么是生命有一个概略了解。生命全称为生物体所具有的存在和活动的能力,英文名life,发展一切具有稳定的能量代谢现象。能够回应刺激,能进行繁殖的开放物质系统。现代生物学认为,生命是生物体所表现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的复合现象生物个体通常都要经历:出生、成长、死亡。

    现在日常所谈的生命,实际上专指有机生命,或者说是类地球生命——碳基础生命。是像地球这样的星体环境中所特有的,以水为载体组成的具有新陈代谢、精度复制、温和分裂等能力。不可逆转,但总是持续不停的重复或延续着这些能力的物质系统。

    由于天文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不断深入、拓展。我们知道我们所存在的银河系中有着千亿左右的恒星,我们的太阳只是这些恒星中的一颗。在浩瀚的宇宙中有大约存在着千亿级别的像我们银河系这样的星系。在这庞大的星体数量中,我们难以说服自己是宇宙间的唯一。或许在不远处就存在与地球生命相似的生命体,亦或是其它形式的类生命“物质系统”。

    [if !supportLists]二、 [endif]现在生命演化理论简述

    [if !supportLists]1、 [endif]早期人类对生命演化的认识

    早期人们对于自己的由来大多寄托于神话之中,中国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之说,基督教里的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等等都是前人对人类有来的的思考、想象

    [if !supportLists]2、 [endif]达尔文的进化论

    一般认为:较早科学涉及进化观念的是法国的布丰和拉马克,布丰认为为生存而斗争,同类同宗,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引起生物演变等等。拉马克为科学认识无脊椎动物做了许多重要工作,并且提出了生物学、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等名称。

    达尔文1831年登上了“贝格尔“号军舰进行了环球科学考擦,开启了他的科学历程。在旅行中,他获得了丰富的地质、古生物、动、植物等多方面实际知识,经历约三十年的酝酿,在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其“自然选择”进化理论和大量的证据、材料,给世人带来一种全新的观念。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进化论进行了不断的修正、完善。如迪佛里斯(devries)根据植物的染色体突变,提出了“突变论”。20世纪初,德国学者魏德曼等对达尔文的进化论补充、完善,把现代遗传学*(突变基因漂移及交流)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结合起来作为进化的主要机制,通常被称为现代综合论。

    [if !supportLists]3、 [endif]共生进化学说

    共生进化论认为:新的组织、器官、生物甚至物种的起源都是建立在长期或者永久共生的基础之上的——即“共生发源”。较大的物体都是由曾经一度独立生存的微生物合并而来的,他们组织起来变成更大的一些整体,但他们结合之后,大都失去了我们藉此识别其真相的原有个性。   《生物共生行星》p29

    共生发源理论不像达尔文的进化论那样可以轻松的在自然界、实验室获得大量的证据、材料。能够提供证明的多是一些关于现存生物间的共同生活、互惠互利的简单证明。如动物胃肠道里的一些帮助消化食物的微生物;细菌与植物根部合作以达到更加容易吸收营养的固氮菌等等。这些材料无法对生物共生理论的更大目标提供支持。在其理论关键的生物个体、器官、组织都源于共生,却是很难通过实验验证的。但是这却也不能否定其可能性!

    [if !supportLists]三、 [endif]生物演化路径标准模型

    生命的演化与地球的演化是相符相成的,在时间的不断前行中,许多曾经在地球上出现的生命,都被地球以化石的形式保存、记录下来。地球就像一本厚厚的标本画册,不同时代的生命所在的地层也是不一样的,经过科学家们前仆后继的努力,我们对于这本地球画册的了解逐步深入,建立了宇、界、系、统四级地层分划,以及相对应的宙、代、世、纪四级分划地质年代。岩石层亦以群、组、段三级分划。这些系统的建立,是我们对于地史以及生命史有了整体且系统的认识。但是化石记录毕竟有许多缺陷,难以告知我们当时确切的情况,而且化石的出现也不是连贯、有序的,科学工作者往往只能被动的根据哪里发现的一批化石,来推断该类生物所生活的年代环境,臆测出较为牵强的连贯历史。由于科学工作者的专业性特点,他们对本专业的知识较为丰富,但是很少有时间涉及其它,而整部生命演化史是难以通过他们来建立完整连接的。

    现在地质学中的地质年代划分把38至46亿年前成为冥古宙,此时期属于地球刚形成不久,所以地质上没有什么证据,多以陨石为主要依据,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带回的月岩样品,经测定年龄值近似46亿年,由于这个时期的地球表面的地壳并不稳定,一般认为是无生命时期。

    把25至38亿年前称为太古宙,此期间由于地球板块运动较为活跃,所留存到现在的岩石变质程度较高,但早期生命已经开始在地球繁殖、演化,如叠层石建造。

    5.7至25亿年前被称为元古宙,由于冥古宙、太古宙的年代较为久远,其次级单位只以冥古代、太古代来称呼,而元古宙的岩石记录较为普遍,一般又细分为古元古代(25——18)、中元古代(18——10)、新元古代(10——5.7)三个代系。生命在此期间留下了大量的遗迹。菌藻类、细菌、海绵生物、水母、蠕虫都已经出现。

    5.7亿年前至今被称为显生宙,此期间生物化石非常丰富,在这几亿年中,生命层出不穷,更令风骚千万年,从简单的生命向复杂生命体加速进化、发展。这是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从不缺乏想象!

    通过对达尔文进化论、共生理论的学习结合地质年代的一些代表事件,对生命演化路径做了一些疏导,配合地球演化路径绘制曲线图形,一览古今未来

    图图图图图图贴图吐utopian4

    在整个生命演化路程上,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多细胞复杂结构体这三次演化中共生理论起着主要作用,而每当通过共生形成出新生物之后,进化论将起主导作用。整个生命演化路径由各类生物体共同组合链接而成;每个生命体也都有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过程;其所在族群也有初成、兴盛、衰败的过程,而这些过程构成了大大小小的螺旋线,并且它们组成了一个更大的螺旋曲线——生命演化路径。

    2016年9月7日星期三

    生命初成

    一有机分子的产生与组合

    有机分子的产

    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是建立在碳元素基础上的,碳元素的化学特性是其中的关键。在探索生命起源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有机分子是怎样产生的。

    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  斯坦纳 米勒  通过模拟地球初始大气成分并加以电击,产生了构成蛋白质基本单元的氨基酸分子,震惊了世界。后来的相继试验,这从侧面证明了:地球早期状态,具备产生大量有机分子的条件。初始地球,从全部或局部熔融状态到地壳的产生与稳定后,进入了火山大量、频繁活动的时期。大气成分是足够复杂的加上水的产生、积累,水火交织使得大量的水蒸气聚集高空形成雨云,电闪雷鸣、狂风遍布,大量有机分子的产生很正常

    现代天文学的进步告诉我们,宇宙深处的某些星云深处也有大量的有机分子存在。科学家据此认为有机分子可能在宇宙中很普遍,有些人认为地球有机分子或者生命种子来自宇宙。宇宙的存在已经相当长时间了。(约137亿年),在这期间,恒星的交替不会只有一两次,那么行星应该也是一样的。有机分子不论是地球自生还是宇宙来客,这两点并不影响地球上有机分子大量产生、存在的事实。

    现在科学对地球年龄的测定约为46亿年。太阳系约为50亿年左右。对于地球年龄的判定主要依据岩石以及陨石的年龄,还有月岩样品的年龄的对比。依据对太阳系形成认识,地球年龄要小于太阳,但是差别应该是极小的。就算取两亿年,都是较大的了。如果太阳年龄定为50亿年,月球年龄46亿年左右,那么地球真实年龄最少应该定在48亿年。

    在地球初期将会有全部或者局部熔融想薄地壳演化过程。在地壳形成之后,将是以火山活动为主导的地质沉降,在这个过程中,地球内部大量的物质、水被加热进入高空,那时的地球尘雾弥漫,乌云密布,高压高温,就像现在的金星一样是无法通过外表来判断内部情况的。

    初始地球仍然吸引着大量存于星空的零散星体,而这些零散的小星体可能为地球带来一定的水量。初期地球大气电闪雷鸣无处不在,而这些正是米勒实验的设想。有机分子大量生成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初期地球的这种状态可能持续几亿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地球的温度在降低,地壳的厚度在缓慢增加。也许地球的某些地方开始有少量的积水,但这种积水非常的不稳定。随时有可能被火山、高温蒸发。

    如果地球就这样缓慢平稳的演化,生命的生成可能要被推迟几亿年或者根本不会发生。一切的现在都是在太阳成为恒星的那一场“太阳系盛会”中产生的、演变,那一年地球大约9亿岁。太阳经过许多艰难困苦终于成为恒星,在那一刻群星恭贺,处于小行星带或者火星轨道附近的相似小星体激动异常,与火星相擦冲向太阳,由于火星的阻挡,减速,最终偏向而被地球捕获成为现在的月球。这个事件本身并没有什么,只是星空中众星的一次小事件。但是对于地球,尤其是地球生命而言那确实一次重大改变。它改变了地球的演化路径,但是对于现在的生命体而言,那却是一场奇遇。因为月球不进减缓了地球的转速,还带来了大量的生命之源——水。

    这次事件由于月球擦撞火星,导致火星吐血重伤,至今仍是一片猩红。火星的水也被大量的抛向太空,被同样受伤的月球带向地球,所以说地球生命是集合了地球、火星、月球,以及诸多小星体的精华也不为过。这次事件必将载入宇宙演化史!

    当地球捕获月球的同时也获得了大量的水,这些冰水混合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陨星的形式不断冲入地球。加速了地球的降温以及地球表面水域的形成。彻底改变了地球的原来演化路径。这段时间相当于地质学上的冥古宙时期。

    大量水域的形成压缩了火山的活动范围,但火山依旧在地球上活跃,有机分子的大量生成,并且最终汇集向水域。虽然水域压制了火山的爆发活动,但是当水底下面地球能量聚集到一定量的时候仍然会爆发并形成水底活火山这就像二极管原理一样。水底火山开启了有机分子向生命进化的第一步。中国《易经》中第三卦,水雷屯,万物始生。其上坎下震得意思就是水下面能量震动。而水底火山活动正是这种表象。

    水底火山的喷发,在水底会形成大量的卷流,漩涡,而这些带有螺旋的运动,会把水里大量的有机分子聚集到一起,做着同样的运动。导致其碰撞、挤压、旋转。当了解到dna的螺旋结构的时候,我最自己的想法更加坚定。而这些带有螺旋的运动,对高温高压下的有机大分子的形成可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水底火山的不断喷发,造就了大量的有机大分子的同时,也在对其向生命演化注入一种至关重要的要件:信息,以及信息传输模式。我们都知道现在地球生命是由有机物质组成,但是科学家在研究遗传信息的时候,DNA序列的简单复杂性让所有人都迷茫。对于DNA遗传信息的承载,我个人的解释,它是建立在机器语言上的高级语言。生命初始语言是什么?其实生命在演化初期并不会自带这种语言,而是被动的接受,然后是习惯、延续。那么什么可以起到这种作为源头的作用,对于机器语言的“01”变化,我们可以理解成为周期振荡。在水底能够提供周期振荡的唯有火山活动,火山的二极管原理喷发模式,可以提供较为稳定的震荡周期。但火山聚集足足够的能量后发生喷涌,喷涌后重新聚集足够能量后再次喷涌。这种喷喷停停的过程,对于水底有机分子的运动起着主导作用。火山喷发提高周围水域温度、螺旋运动、大量有机物质等等,加速有机分子活动。火山暂停后,恢复相对平稳。依次不断循环往复,有机分子受其影响,同步运动。这种运动即使在火山活动消失后也依旧会支配着有机分子,生物体的行为。这就是惯性、遗传!

    当有机大分子大量形成之后,普通的有机分子成为其营养来源,也是其主要组称。不管是化学演变还是物理集聚。有机大分子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单纯有机大分子的积累壮大,纯粹的增加体积、数量。但当增加到一定体积后,将因为营养传输、“身体”控制等因素无法在继续增加。其相对庞大的体积也会在连接薄弱处发生“断裂“,从而实现分裂式繁殖。

    随着有机大分子数量的不断增加,我们将看到在一定区域某一种或一类事物的大量扩张后,其内部将出现“食物”短缺的现象,或营养输送难度加大。即使该区域外有大量的“食物源”,但其行动能力达不到或者外围有大量的“食物源”,但被边缘同类大量消耗且阻碍进入,而无法进入内部,此时内部成员将会面临生存困境。寻找出路是必然的,此时共生演化理论将占主导作用。

    大量有机大分子为了生存,而聚集在一起。从而更加容易的获得食物。初始,各个大分子的结合可能比较松散,但是这种合作的有效性加固了大分子间的合作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分子团中单个大分子逐渐丧失了独自生存的能力,而此时的外部环境已经是大分子团兴盛遍布的时期,单个大分子很难独立生存。当然我们不能认定所有的大分子都不能单独生存,此时在进化的路上已经出现分支,每条路上都有一定的坚守者。当然它们也在不断进化自身,以适应不断改变的外部环境。而这些在时间大浪中依旧长期存活的,都是非常强大的存在。

    大分子团的形成、固化,开启了原核生物的时代,而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摸索时期。各种形式的组合在一起的大分子团,在年轻地球水与火的战场中,大多烟消云散。但是也有一些在这个庞大的战场中不断的改进、提升,最终于战火中崛起!

    那些延续下来的大分子团将遵循达尔文进化论式的生物演化理论。大分子团内部,功能分异。各个部分专业化加强,弱化不需要的能力。强化功能作用。经过漫长时间的沉淀、固化才会形成比较稳定的模式。最终大分子团固化为一个新的个体——原核生物。而这种更加紧密的组织结构,以及更大的基元,更多的数量,更大的体积的遗传,单靠纯分裂繁殖已经无法满足,个体携带的信息,基于原始被动遗传的模式,也需要升级。当然此种升级模式知道智慧生命出现之前,都只是增加基本语言的位数,更高级的编程模式很少出现。

    原核生物初期仍旧只能靠近水底火山生存,这里获取食物相对容易,而且环境也是相对稳定的。远离水底火山,水温将有所下降,个体很难承受,如果一切就是这样,那该多好啊!我不知道原核生物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此时的年轻地球是绝对不会在乎这些的。

    随着地球水量的不断增加,地球温度不断下降,尽管地球此时年轻气盛,内心澎湃仿佛有用不完的能量,但是却忽略了水的“智慧”。水凭借着“固液气”三态来驯服地球这匹野马,地球发火它就远离,火气消退它就回来,如此往复,亿万年下来就是再强的猛男也抵不过绕指柔!地球表面到处是水与火交织的战场,而水火相交、万物演化。哪些不想改变环境的原核生物不得不面对大环境改编后的境况,所处水域因为火山的大面积喷发在缩小或者蒸干又或者水域的大面积移动等等。此时只要能够活着,变成什么样都无所谓了。

    这种水与火的战争,是地球生命演化的主要动力源。恒温生物的出现说明说明地球水火之争的胜利方正在偏向前者。不论战况如何,生命在其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原核生物在多变的环境中存活了下来,并且不断壮大。随着水域的不断扩大,生命演化才刚那个开始!

    三生命暴涨

    一原核生物的兴衰

    地球生命是建立在以碳元素为基础的有机化合物上的,单独的有机分子或者分子团,会因为基本单元分级太少、太小,而无法构成更加复杂的结构、组织。从而生命特征并不显现。但是有机大分子团聚合形成后,具备了更多的复杂性。由其所组成的个体具备向更加复杂的状态演化,也将使生命特征凸显。后期演化由于前期的基础(材料、模式、信息传递)的储备。演化速度、结构复杂性会明显增加。

    原核生物正式开启了复杂生命体的快速演化。大量的原核生物不断产生,由原来的缓慢聚变而成逐渐转变为个体的繁殖、延续直接生成。这样的近乎“流水线”生产模式,加速了原核生物的扩张。

    因为原核生物具备了一定的复杂性,更多的基本单元。对于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会有所提高,活动区域的拓展为其数量的增长提供了必要的空间,这将是属于原核生物兴盛的时代。

    原核生物在数量暴涨之后,就如同曾经的分子团一样,庞大的基数,超快的繁殖速度,他们消耗的食物、营养,要明显快于分子团,而其排出物也是同样的增长。“新陈代谢”的加快消耗地球原生物质的速度也在加快,多种因素决定其面临食物缺少的困境的速度同样加快,这也将导致其进化速度的加快。后期高等生物同样面临这种问题,且更加严峻。进化速度加快的趋势直到食物长链的形成才有所缓解。而在初期的原核生物,大多“靠天”吃饭,即使建立了食物链,也因其太短而无法稳定的持续。

    为了生存,主动或者被动的再次组团、互惠互助,以获取更多的生存空间,真核生物比原核生物多了明显的细胞核,是科学工作者区分两者的关键。但是真核生物的体积是原核生物的万倍,且其内部功能分划更加完整。这些为共生发源提供了一定的支撑。(这里面原核生物更多的可能是吸收了其他原核生物的局部分,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体积不断增大是一种进化趋势)

    共生发源形成新个体只是进化的一条路,依旧会有一些原核生物选择艰难生存,而又有一些通过不断的叠加数量,演化成为较大的原核生物体,这种较大原核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样很强。他们不断向外扩张,在不断扩张的路上,积极的调整组合,以适应新环境。虽然能够成功者很少,但成功的诱惑对于所有生命体来说都是值得的。正如现在的宇宙浩瀚,不应成为阻挡我们前进的理由。

    对于现在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内部结构具有相似的功能区,这一点首先要明白,他们早已不是当初的开始进化的某样了,都是经过几十亿年而依旧存在的生物,没有足够多的变化,他们是无法存续至今的,所以这些现存生物体十多条进化路线上的成功者。

    真核细胞的产生是生物史上的一大跨越,虽然总体上只是突显了细胞核,但是却是内部功能的细化,为接下来的生物组织、器官的出现提供借鉴。

    二来自地球的推动力

    当大量的水占据地球表面一定的位置,并不断积聚扩大时,在初始时期,地球尚能凭借其强大的活力们快速的将其加热、蒸干,但是水就像赖皮鬼一样,你进我退,你再进,他就飞跑,当你休息时它就贴上来,这就像野外的蚊子一样,驱赶它们就会飞走,你一旦静下来,它们就会很快的冲到你的身边。随时准备下口。最终他们大多会如愿以偿。在地球上落地生根,安营扎寨,并且越聚越大、越聚越多。而地球经过剧烈的消耗,已经隐有不支之象。此时的地球也才二十多亿岁,通过火山长期大量的宣泄能量,身体都快被掏空了。在几亿年之后一次巨大的能量宣泄中更是差点一命呜呼,大量的水侵入地壳的缝隙,向地心延伸,使得地球地壳下局部降温过快,固化导致形成阻滞,从而冰雪蔓延近乎整个地球,在地质上被称为第一次大冰期,时间约为20——22亿年前,也就是地球二十七八岁的时候。

    地球的这次大冰期,造成了大多数地球生物的灭绝,但也从另一方面加速了生物的进化,对生物个方面,尤其是在能量获取方法上面进行了改变。虽然地球表面的温度一直在下降,但是在第一次大冰期之前,水域的温度一直都是明显高于现在的,从人体、动物孕育新生命的过程来看,那时的水域温度应该略高于人体温度,在40度左右(常压下38度,若当时的大气压力与现在差别较大,水温可能有一定浮动),在第一次大冰期之后,全球气温下降,水浴温度同样的下降剧烈,生物活动范围受到巨大的限制、繁殖、生存。所需温度、能量的受限导致生物面临选择,进化出新模式或者退回适宜生存区域。否则只有死亡、或者被淘汰。

    也许是这一次冰期,让真核生物明白了完全依靠环境是不稳定的,在接下来的延续与生存中,尽量保持内部环境稳定,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降低。当然这是一个长远且伟大的目标。直到恒温生物的出现,才算初步实现。而这都是十几亿年之后的事情了。当然在这条路上还有很多其他模式:冬眠也是一种方法,并且冷血动物以此兴盛了亿万年,现在依旧被许多生物使用。蛇类就是其中之一。恒温动物的一大优势就是在地球降温导致冷血动物行动受限或者进入冬眠的时候,轻易的战胜他们;对其后代的延续同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这是生物逐步摆脱环境影响所带来的巨大优势。目前的恒温生物,也许并不是进化的终点。活跃于宇宙深空,那是下一个目标。

    三能量获取模式的改变。

    初期真核生物因为水域温度较高,对能量需求并不是很大。水底火山的喷发带来了大量能够提供所需能量的物质。初期地球的二氧化碳浓度较高,氧气的浓度则相对较低(几乎没有)。当然那时的的生物体也不需要氧气来提供高能量。因为能够躺着获取食物,何必还要走呢!在深水区同样也不需要阳光,只要火山的持续喷发,就能够源源不断的提供能量与食物。然而这样的情况注定不会永恒!

    科学家通过地质考察,认为早期生命可能并不像现在生命体这样进行氧代谢,而是可能有其他的方式,例如硫代谢或其它能够快速提供能够量的方法。随着地球的逐步降温,火山数量不断减少。在减少供给的同时,生物大量生长、繁殖,增大了需求。双向叠加推动生物不得不选择改变。生命在水域的扩张,向水面前进,水域温度的下降,利用无处不在的阳光,正好是一种有效补充能量的简单方式。这是利用光能的方法在初期生命中迅速得以发展、普及,当然掌握利用光能方法的优劣也是生物兴盛程度的主要参考。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丰富程度,使得它被列为首选,这种方式一直盛行到当下,当然也成面临过绝境。大量的二氧化碳被消耗、转化,产生了大量的氧气,以废物的形式排出体外,现在我们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增加会感到非常不爽,当时的生物面临着比我们目前更加严峻的形式,一方面,二氧化碳被大量的消耗,自然产生的二氧化碳无法赶上海量生物的消耗,这导致二氧化碳的浓度快速减小,产生的氧气对于当时的生物来说那都是“废物”,甚至可能是有毒的,氧气无法被消耗或者减少,这样就导致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缩小,而氧气的浓度逐渐升高,所有当时的生物都面临着绝境。

    曾经的地球消耗二氧化碳的生物数量相当庞大,从现在的煤层、原油的庞大储量可以粗劣的看出曾经兴盛的一脚。我先现在脚下的大地上,那肥沃的泥土正是历代生物的尸骨与石粉混合而成。氧气的浓度的提升和二氧化碳浓度的下降,促使生物体不得不改变自身,众多的生物中,总有一部分因为吸入少量的氧气而存活下来,并逐渐适应。甚至发现了通过氧气可以获得更多的能量。这也叫做“因祸得福”。一旦开启成功的典范,那么接下来的传播就相对简单了许多。平衡在望!二氧化碳的大量消耗,使得地球温室效应降低,温度下降速度较快,有一件事引发了无穷的事。

    四生态平衡之食物长链的建立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靠天天会塌,靠地地会陷,靠人人会跑,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及早期生命是地球被动演化而出,但是随着生命存在时间的延续,被动演化逐渐掺入主动意识,最终也许将是完全主动的定向进化。

    初始生命依靠地球本身提供的能源、食物,这样过度的依赖性,在当地球发生变化时,生命体将会遇到灭顶之灾。所以生物由变温向恒温进化的同时,食物长链的建立对生命进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恒温生物降低了生物体对环境的依赖性,食物长链的建立让生命从单纯的纵向进化得以拓展到横向,其深度与广度同时剧增。

    食物长链的建立,使得生态平衡系统形成,从而抑制单体、单类生物的剧烈不均衡变化。这样看似压制了生物的进化速度,但是事实却正好相反,一个生物类型的演化,会让整个食物链一起升华。尤其是在食物链中的争斗,一个物种进化出新特性后,整个食物链中的所有生物都会跟着改进。当食物链较短时,这种优势并不十分明显,但是食物链越长,将会发生质的飞跃。当一条食物链上有10个物种,每百年会有一个物种进化出新特性,这样算起来就是每十年就会发生一次进化,远远大于单类物种进化的速度。,而当食物链中有成千上万的种类,那样所获得的进化速率将是非常惊人的。由于众多物种的协同进化,使得整个生物群体更加的稳定,生命体的演化方向也不会出现过渡激进、偏离。

    真核生物的出现,使得生物体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大大提高,他们迅速接替原核生物、扩张到地球的每个角落。开启了生命体的兴盛之路。而此时的地球已近而立之年,约二十七八岁的模样。

    四生命鼎盛之路

    真核细胞的形成,奠定了现代生命体的兴盛基础,从简单的真核生物向复杂生命体演化的路径上,共生理论与进化论交织编成了现在形形色色的生物群体。

    一从深海到有水的地方

    生命在深水火山附近诞生,在初期,依旧只能在其周围活动、生存。随着自身的不断进化,基元增多;体积增大,对于能量的储存、利用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逐渐向外延拓展生存空间,直到整个水域无处不在。

    在线整个水域扩张的路上,有时,当某一区域的水域蒸发或者移动是,留存的生物体被不同大小的水域限制,可能是湖泊、江河,也可能是“断了联系”的小池塘。这些地方的水并不如深海那么稳定。可能随着水量的增加而扩张,也可能随着高温或者地势的变动而与深海彻底断了联系,甚至有干涸的危机。危机是危险和机遇的合称。,在生物活动扩大到浅海时,利用阳光的方法已经被大多数生物所掌握。这算是在浅海生活的“必备技能”,在浅水区,这种能力的作用被放大,它可以提供给生物足够的能量,在有水的地方存在,延续。

    当湖泊或者池塘水量跟随季节的变化是,涨涨落落间更有短暂干涸的可能,生物体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若不增加技能,则很难继续存在。生物体的组合,共同对抗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成为优选。长期的功能分异,使得组合体中的基元定向进化,从而形成组织结构。,这样的专业性功能器官,增加了组合体的生存优势。这样的改进,增加了环境变化,尤其是缺水情况下带来的危险。而当生物体适应了“危险”,则将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陆地。

    这条通向陆地的脱水过程,是十分残酷的。尽管期间可能有大量的湿地最为缓冲、过渡,但是现在我们地球的每一寸泥土中都包涵了无数生物的尸骸,前仆后继的前行,一寸一寸的向陆地蔓延,石粉搅拌着尸骸化成无数后来者台阶,直至布满全球每个角落。而生物,尤其是依靠光合作用作用的生物发展的最为迅速。

    地球各个地方胜出的生物体,在脱水过称中向陆地不断的扩张。为了获得充足的阳光。他们尽可能地长大、长高。早期地球的二氧化碳供应相对充足,地球起始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也相当丰富。火山的大量喷发也带来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充足的二氧化碳供应,以及比现在要高许多的温度、湿度(直到第一次大冰期前)地球早期温度、湿度常年应该比现在的热带雨林还要高一些。非常适合生物体的生长。其生长速度、体积都要比现在好许多许多。那时一个生命发展的黄金时期。高温和大量的水在一起湿度一定很高,温度也会有所限制

    生物在经历是滴阶段过渡之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得到加强。而且,陆地根本没有什么竞争对手,能量充足他们可以无尽的生长、壮大、扩长。煤炭、原油依次在不断收集材料。整个地球一片生机盎然,到处充满绿色!

    大量利用阳关的活动,消耗了许多的二氧化碳,产生了氧气,在整个地球表面都是这样的情况下,一两年或许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千百万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下来,消耗二氧化碳的速度不下降,而随着地球年龄的增长、火山活动的减缓,二氧化碳的产生速度却在缓慢下降,氧气的大量生成,从而间接导致地球温度的不断降低。以及主要消耗二氧化碳生物的生存险境。一场危机正在开启!

    三建立平衡发展

    1建立平衡

    二氧化碳的大量消耗,氧气的大量生成,促进了耗氧气生物的加速演化,使用氧气,可以给生物提供较大的“功率”。增加他们的活动能力。大量的厌氧生物以及单纯的消耗二氧化碳的生物生存变得艰难。他们面临生死抉择,或者改变或者死亡。我现在看到的主要消耗二氧化碳生物就是哪些选择做出改变者的后代。而那些没有做出改变的,大多消逝在演化之路上,当然或许在地球某些特殊的环境中也可能存活一些不愿做出改变者的后代,他们在“期待环境的改变”。

    好氧生物排除二氧化碳,消耗二氧化碳的生物排出氧气,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这是一种弱平衡。当随着各自主题数量不断增加后,平衡会变得逐渐稳固,单独的物种存灭、或者模一部分物种存灭都难以完全破坏这种平衡,当然尽管有无数的生物支持,但是,并不代表这种平衡牢不可破!

    2第一次大冰期打破平衡

    地球上生物虽然数量庞大,千千万万,但终究都是生活在地球之上的,产生于水火之中,水的韧性消耗了大量的热,在二十多亿年前,也就是地球大约三十亿岁的时候。一次大范围的火山喷发与地震,宣泄了大量的能量,也让水有了可乘之机,向地壳内部深入,这一次差点要了地球的命,使得整个地球大部分被冰雪覆盖,经过千百万年的修养才缓慢的恢复过来,这一次的“大病”让地球学乖了不少,在以后的能量宣泄中有意或者无意的保持了克制,只有局部大冰期的产生(这说明地球本身已经走下坡路)。但是经过推理我们明白,地球的第一次大冰期之前的时刻是他的“球生”巅峰、最强的时刻。而第一次冰期之后陷入了衰落,这一点可以从后面发生的冰期间隔缩短得到证明。

    初期地球能量强大,即使小的侵入也不会造成实质影响,或者每次的侵入都被本身强大的能量所抵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能量在不断消耗、降低,一次较大的消耗,就可能是最后的高峰。一次特大的侵入之后,总能量降低,加上压制变强,后期的峰值就难以达到前高,当然由于总体能量的减低,后期的能量数值变化反而看起来会变得相对“平缓“一些。时间缓慢推移,相对平缓也是有限度的。总体能量低到无法维持整体之后,就会产生巨大的改变。彻底冰封并非不可能。

    我们知道当房子的基础变动之后,整个房子都会面临崩溃,这是所有生物在第一次大冰期中所遇到情况,曾经舒适的环境发生了巨变(相对,冰期从形成到顶峰也会有一个过称,不会瞬时发生)。这给正在欣欣向荣的万物敲响了警钟,在接下来的二十多亿年的演化中,生物们始终铭记于心,想着脱离对外部环境的过度依靠。从增大体积,增加皮质到选择冬眠的变温慢慢的进化到恒温动物,整个过程都在逐步消弱身体对环境的依赖,消弱环境改变对身体的影响。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这近二十亿年的时间中,每一个生物都在尽自己的智慧、认知来改变自己、保护自己。存活下来的生物都是先行者!

    四生物巅峰

    1巨大形体的巅峰、变温生物的终极——恐龙时代

    增大体积与迁徙、冬眠是生物体为了摆脱地球温度变化带来影响的较为成功的方法,这种方式的使得许多生物群体获得了更多的生存空间,从而开启了地球生物的又一次巅峰

    依旧相对温暖的温度,以及充足的雨水,让植物的形体也跟着加速生长,变得非常高大。那比现在的热带雨林更加适合生长的环境中,到处都是参天巨树,地球本身也处在相对平静的时期,这是一个大世,只要一点空间就能茁壮成长。天时地利、风调雨顺,万物皆荣,对所有生物来说这是一个盛世。

    植物的兴盛为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而整个食物链条上的所有物种,都在快速暴涨,植物通过长高来获得更多的光照,动物通过增大体积、力量来获得更多的食物,所有生物都在以长得更快、更大来获得优胜权,要不是地球引力的限制,他们也许可以布满空间,最终被称为恐龙的一族,爬到了食物链的顶峰,俯视众生。

    2极限于新生

    地球的温度在逐渐的下降,外加冰期间隔在缩短,增大体积已经无法应对这种降温的趋势所带来的影响,植物的生长也收到了温度下降的影响。不得不寻求改变,似乎所有生物都受到了影响,开始变得生存艰难。温度的下降导致湿度也会同时下降、降雨减少等等。

    体积庞大无法抵御地球的改变,尤其是体型非常巨大的生活经过亿万年的发展、演化,想缩小体型比增大体型要困难很多倍,这就像吃胖容易、减肥难啊。事物的减少生活环境的改变,对大型生物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在漫长的恐龙时代,也有一些生物做出了巨大的该变,他们无法与食物链顶端的恐龙相比,更多依靠错开活动时间来寻找食物,也许这些生物正是在夜间或者低温区活动才不得不长时间保持体温,从而获得了恒温的体质。也许这种恒温体质在地球温度没有下降到一定数值(约为38.2摄氏度)时,并没有优势体现,甚至还会消耗更多能量。那时恐龙一族的变温生物依旧可以逍遥自在,俯视众生,但这种趋势在随着地球温度的下降缓慢改变。

    都说恐龙是毁灭与彗星撞地球,但也有科学家认为在彗星撞击地球之前,恐龙的生存已经变得艰难,随着地球的逐步降温,雨水减少、大地变得干燥。对于增进鼎盛的代表恐龙一族,它们面临着困境、绝境。而恒温体质的生物以及被子植物的优势在越来越明显。温度的偶尔骤降,会让变温动物的行动迟缓,或者进入冬眠、或者迁徙到温度较高的地方。这在整个地球降温的大趋势下,他们的生存空间极度缩小。变温生物的灾难、困境给恒温生物的发展壮大让开了大道。对于失去“利爪”甚至活动能力的对手,怎能不胜。老鼠与蛇是一对生死冤家,各吃半年,夏天温度较高,蛇的活动照常,老鼠面对只能投胎,但是到了冬天,蛇被冻僵,被老鼠寻到,其结局也是盘中美味。尽管当时的地球的温度不会大面积突然降温,但是缓慢的降温,给恒温生物争取到了更多的发展与进化空间,其形体与种群都得到了快速的扩张。

    如果就是这样,那是不可能的。胜利的天平在想恒温动物倾斜,那就是地球的温度不断下降,恒温生物的活动时间在增加,变温生物的活动时间、空间都在缩小。这对恐龙一族来说不是好消息。然而灾难才刚刚开始。彗星撞击地球、地震、火山,使得地球宣泄了大量能量,第四大冰期的到来更是雪上加霜,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行又遇顶头风,食物的减少、温度的降低,雨水、湿度都在减少,一切都在给陷入困境的霸主带来更多的困难,完美的体现了“墙倒众人推”。我们呢!!!

    3演化进程的加速再加速

    生物体降低或者摆脱了地球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有开启了一个盛世,被子植物与恒温生物的大世。他们接替了昔日吧主裸子植物与变温动物的位置,在地球上繁荣昌盛。

    我们知道蛇属于变温动物,他们依旧存活兴盛于当下,那么更有许多比恐龙还古老的生物也活到了现在,作为昔日的霸主却销声匿迹,体型庞大作为昔日的优势现在却未必。

    我个人认为恐龙最后的额消逝时间应该在人类兴盛之路上,两个时代的霸主绝对不会仅仅隔着时间长河相望的。它们一定发生过很多战争。最终我们再次书写、阅读,而它们或存于神话之中,或者深埋地下。当然现在也许地球的某个角落或者少许特殊的环境中,依旧可能闪现昔日霸主的身影。只是他们的体积庞大所需环境、空间也不会太小。存在的概率很小罢了。

    恒温生物的兴盛,顺应时代发展,但在短短的亿年内其中一支再次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如此短的时间内再次开启进化,究竟是地球生物的最后辉煌还是全新的开始呢!!

    五是终结还是新生(救世主)

    一智慧产生的条件

    1地球之变

    由于生物体的恒温体质,可以抵抗或者消弱地球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得以在地球降温的大趋势下生存并且兴盛发展。同样由于恒温体质的生物精力更加充足,活动时间、范围都得到了拓展,从而使其生存空间也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此时地球由于降温趋势的延续,曾经普遍的湿润环境不复存在,地球内部以火山为主要能量宣泄的方式,也基本走到了尽头。自从火山被水域压制之后,能量的积聚、最终开启了地球板块迁移以及造山运动的兴起,内部能量无处发泄,又对逐步增厚的地壳无法产生爆发式的突破形成火山,只能向上推动从而形成高山与地震。

    高山大川、江河遍布,整个地球的面貌也在发生着缓慢的变化,曾竟大面积的湿地,湿润、温暖的气候都在发生着变化,水的不断集聚让陆地出现了更多干燥的地方,甚至沙漠。对于生物的生存发出了新的考验,植物中尤其是树木,在干燥区域降低高度、减少消耗一切为了生存。

    在恒温生物中,有一支猿类,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在地面上开拓新的生存空间,直立行走究竟是因为远离高大树木,还是因为需要双手持物,才不得不用双脚行走已经很难考证,这种行为开扩了视野、为大脑扩容提供了条件。

    2应时而生

    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一定的智慧,狼群懂得驱赶猎物到自己有利的地形中,猛兽都懂的攻击落单或者弱小的猎物。植物的花朵以拟态或者添汁吸引生物为其传粉(也可理解为自然选择)。能够生存至今的物种谁都有一两项“绝技”。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他们因此而兴盛。早期的猿人因为落地而获得了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对于食物的荤素不计,让其更加繁盛,足够庞大的数量是智慧产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逐渐兴盛的猿人,对于外物的使用(尤其是石头)所获得的收益,增加了其思考的主动性,足够的群体数量,增加了交流的频率、效率,而群体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必然催生出更加简便的交流方式,语言,声音的代表将是首选。而全新的交流方式,对于大脑具有巨大的刺激作用,将促进脑容量的快速增加。语言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智慧之基础。

    生物的天性是惧怕烈火的,这一点猿人应该也不能避免,在可以简单思考之后,人类才具备掌握火的秘密。而对于火的掌控是猿人称霸地球的一条捷径,火对于防护和攻击都具有强大的威力,火种非常珍贵!

    人类的个体经验在族群互相交流,促进了群体的强大,但让人类超越万物是传承的延续与普及(学校模式);而文字的出现,更让人类可以超脱时空的束缚,即使相隔万里、千年依旧可以互相甲流、切磋。每当我们在读前人著作的时候,那种心灵的碰撞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3众生俯首

    人类的兴盛之路,是一条血染之路,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种族的崛起必是万族俯首、臣服,而这些不是三言两语的说服,而是杀出来的威名。古代神话中充斥着神魔、以及较为普遍的怪物,各族的神魔虽然各有其特色,当时妖怪却都是差不多的。可以推荐古人或前人所遇到的对手可能很强大,就是在当下,比人类体质强悍的生物依旧有许多,在遥远的过去,我们可能对手会有许多许多,而恐龙残存一族,以及其同时代的强悍生物体型普遍巨大,即使只有少部分残留,也是人类称霸的强大阻力。

    人类开启了借助身体之外的“器物”之路,对工具的使用,让人类可以对付比其本身强大的生物,加上集体的力量、超强的繁殖速度,硬生生的把昔日诸多强敌磨灭在历史长河中。

    如今的人类立于万物之首,地球生物尽皆俯首,在宇宙中发出了孤独的叹息!

    二绝望亦或希望(插入地球本身的衰变图)

    1绝望

    如今人类的兴盛,早已超脱生物常规演化的一般路径,当人类工业时代的到来,这个世界也在加速变化,人类此次称霸地球不同以往的只是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并没有脱离食物链,而如今的人类发展趋势有着逐渐脱离食物链的迹象。

    人类的活动产生了许多新的元素,这些元素快速、大量的渗透到地球各处,影响到所有生物的生存,这些新元素,并不能够马上被已有生物接受、适应。但其数量的增长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地球整个生物群体的生存。

    现在已灭绝和处在灭绝边缘的物种,正在不断增加。整个地球的生物处在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是人类开启生物进化的新方向,还是地球万物从此一起走向衰败、灭亡亦或是其他。

    2希望

    人类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这些都是优势。是我们改变目前状态的基础之一。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降低了污染,人类在微观、宏观方面的进步非常快,对于濒临灭绝的生物更是采取了保护措施,繁殖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大熊猫从濒临灭绝物种的脱离正是很好的证明。

    人类现状是万物的夙愿,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数量庞大的各种大型生物,生命体利用几十亿年的时间走到了今天的这个境界。在地球上不断的演化、兴盛。所有的物种都为此而努力过。等到今时,地球上曾经所有的生物以其尸骨(原油、矿石)力助,以求超脱。人类集结古今亿万生灵之愿望,要是无法超脱,那么人类将是地球生物进化的巅峰。但愿我们能够带领众生超脱!

    三新的未来

    阿姆斯特朗的登月之旅,是人类首次进入宇宙中另一个星球,这是全新的开始。在宇宙中有无数个像地球一样的球体,尽管绝大多数并不向现在地球这样的环境,但是人类科技的发展,对于环境的改变能力已经越来越强大,宇宙航行的时代或可亲见!

    1新的演化

    机器智能的出现,一直是一部分人类的忧虑。人类本身的“特化”也正在逐步加重,单纯的人类个体已经很难独自生存于荒野、丛林,这一切或许是新的共生关系的到来。

    未来的宇宙航行器,将是以人与机器相结合的模式出现,大量的人员进入航行器中,主要的常规控制将交由机器智能。一切都会以新的“个体”——即宇宙航行器,为基础单位。各种航行器将是活在行空的的新物种,这种演化趋势,从人类遥远的过去互相合作之时,就已经在准备了。从简单的多人操作机械到大型器具,飞机、坦克、轮船,这些都可以视为人类开启新的演化的前奏。人类身体的特化趋势不断延续,未来的宇宙生活以及其他星球的活动,都哦会促使人类走向新的演化之路,当然也不能否定,人类个体或许会有新的进化可能。出现新的特征、所谓的超能力,但这不是大趋势。

    在这里不得不提醒,从生物体的演化来看,组合体失去自由是趋势,人类在遥远的未来,是否也会面临这种现象呢,是否会被“机器”完全取代呢?这些不是没有可能的。所以要在进化的路上分支,多留几条路径以求延续。

    2复活万物

    在未来,人类改造其他星球,建立星际超大航行器的时候,所有曾经的一切都会在另一处地方开启新的轮回,地球、太阳系都是有一定寿命的,他们终将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或许在演员的未来,或有自然生成。当然作为地球,人类的发源地,也许将来会出现千百万个相似之地,是相似的演化,却都是新的故事的开启。

    地球本身的演化路径告诉我们,在不太久远的未来,他可能不再适合现今的生命体的存在,所以人类作为生命演化路径的一个高峰,能否开起按新的演化模式将决定整个地球所有生命的未来。冲出去我们将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未来的发展也将是无限的。冲不出去,必将随同地球一起消失在宇宙历史长河之中,从目前的人类发展来看,百年之内是图谱的最佳时机,而我们同样欣喜地看到,我们的空间技术正在飞速进步,空间站以及飞行器正在不断改进,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唯有地球有限的资源支持不了多尝试几件,在紧迫的压力下,带着众生之愿,冲向宇宙,遨游众星之间,开启全新的生活。!!!

    历史四五个月终于初步写完这一章了!!2016  11  6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二篇 三观——本观 第六章 生命演化路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gaz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