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这样一个同题:“一件上衣58元,一条裤子43元,买一套大约需要花多少钱?100元够吗?”如果直接精确计算“58+43”的结果为101,立刻可以得到问题结论是“100元钱不够”。如果运用估算,对于“买一套大约需要花多少钱”这一问题,学生通常会运用“数据重塑”将58和43改变为最接近的整十数而后计算,即58≈60,43≈40,60+40=100。
由此得到“大约需要10元钱”,并且“100元钱够”的结论。这里出现了精确计算与估算所得到的站论不一政的情况,表明在这个问更情境中,“就近变为整十数”这一习的估算策略是不能够达成问题目标的,因此,估算略选择会有“不可靠”的风险。
再如,“比较51×49与52×48的大小”。如果用精确计算的方法,直接计算出51×49的结果为290,532×8的结果为2496,立刻可以得到“51×49>52×48”的结论,不需要更多的思考。如果用估算的方法,就可能将51×49与52×48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就近变为整十数结果两个算式都改变为了同样的算式50×50,这样自然就无法比较两个算式结果的大小、因此,估算策略还会出现“无效”的风险。
类似地还有不同方法得到不同结论的情况。比如,这样一个向题:“一个篮球49元,买8个400元够吗?”如果把49放大看50,8×50等于400所以买8个400元够,如果把8看成10,49×10等于490。比400大,所以买8个400元不够,同样的问题运用不同的估算方法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因此,运用估算解决回会出“多解不同果”的风险。
请如此类的风险都反映出运用估算解决问题过程中策略选择的或然性特征,这种或然性使得解题者在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会出现“拿不准”的感觉,这种拿不准的感觉就会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宁愿使用精确计算,也不愿意使用估算。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拿不准的感觉孕育着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即可能性思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