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育娃,除了照顾他们的吃喝拉撒以及学习外,还有一件事情是关注孩子别沉溺到手机的世界里去。不过,前提是大人自己先不在手机里耗费大好时光。
如果有保持觉察的习惯,会发现,即使是拿起手机做正经事,一不小心也会被某些无孔不入的消息吸引眼球,打开看一下,少则几分钟,多则就不知道多长时间了。当觉察到这点时,便更能体会到孩子有时候被手机吸引的感觉,尤其是当大人与孩子经常缺少沟通互动的情况下。
在铺天盖地的推送消息中,会经常跳出各种养生的话题或者各种疾病的名称以及治疗的手法,如果一一点开去看,很显然是徒增烦恼,现在很多的治病手法也许效果甚好,并且有理有据,但是依然会感受到背后的一丝人为制造的需求和焦虑,生怕错过这样的好方法。
而当回到经典里的时候,心会感觉到放松和沉静,比如想到《黄帝内经》中的那句话:“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亲近经典的好处,或许在短时间没有感觉明显的变化,但是在经过日积月累的浸润后,在某一天可能会发现自己面对事情的辨别力,判断力以及应对能力都有了提高,很多事情或许用了高级的手法来宣传,理论和实践看起来都是吻合有效,然而当再把它放入经典里去看,很快就能感觉到是不经推敲的。
可以说,基于满足匮乏,恐惧,贪心的需求的解决方法,是有一定的偏性的。或许有的人愿意选择这样的方法,以获得了短暂性的缓解。这是思想的局限性带来的,有无知的部分,也有无奈的部分。
每个人都可能走过错路,被坑过,被骗过,被伤害过,所以,当随着成长逐渐变得有知有觉时,在看到那些要踩自己曾经踩过坑的人,会有千言万语的劝谏,但是往往容易一语激起千尺浪,越说越乱。在这个时候就很羡慕古人的语言智慧,他们言简意赅,却达意有力,能明白的自然明白,不明白的慢慢琢磨明白,在古文的表达里,有给人一种思考的空间之美。
比如早上读张至顺老道长的《炁体源流》,开篇是他的自序,找不到一个好词来形容,深刻地感觉到老道长的心诚志坚。序里提到人之双目的重要性,写道:【一目之中,元精,元炁,元神,皆在内在也。】《素问》曰:【人之一身精華註于目。】学者思之,慎之,慎之。
思之,慎之,这四个字,简短,却给读者留下很大的余地来自省和思考,这是古文运用的妙处。有时候用过多的语言去说反而容易带入情绪,且显得啰嗦,引起反感。
昨晚睡前,翻开《张至顺到家养生智慧》这本书看,本来想看一小会儿就睡觉的,结果一晃眼50分钟过去了,但也就看了个大纲脉络。
在上篇文章中提到读《说文解字》,要学会看繁体字,看老道长的《炁体源流》都是繁体字,基本上可以捋下来看,看习惯了就觉得繁体字很有灵气。
在《张至顺到家养生智慧》开头的部分有老道长说的这样一句话:“古代的字,出现每一个字,繁体字,都代表了很多的道在里头,没有道在里头,绝对不能成字。”其中,老道长还特意拆讲了养的繁体字:“養”的具体意思,确实有很多的道在里面,这是平时很少去留意的。
再回到陪伴孩子的话题上来,最近每天睡前给孩子们读《写给孩子的中国神话》,每天一个神话故事,孩子们喜欢听,我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去了解神话,发现挺有意思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23915/3d5e15285323cacb.jpg)
每个故事旁边都会有古文的原文并且标明了出处,我每次都最后读古文原文,孩子们刚开始是抗拒的,可能因为听不懂,但是读几次也就听习惯了。他们静静地听,我就静静地读,然后安安然然地睡觉休息。
比如讲伏羲发明八卦:“......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有时候觉得,古文就不用着急看翻译,听着去意会它的意思,就已经觉得它很美。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23915/91f574fdbbf792b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