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1418092/b5dec145a990955e.jpg)
小扇子:
昨天开学,八个月没见的宿舍,一切都覆盖在尘灰下。忙里忙外,直到今天早上,才有点时间给你回信。
当时收到你的上一封信时,思绪纷杂,联想起很多。要不是当时已经太晚了,都想即刻动笔挥就。一直延至今日,很多想法都消落下去了。
大数据给这个时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可以记录下世间万物的“前世今生”,便于我们去了解与分析某事某物。
对于“前世今生”的考究,不止于人的一生,很多思想者,会将目光放诸于万物。
前几天,看到丰子恺的一篇《大账簿》,就是讨论他自己常常疑惑与悲哀,一些物辗转过什么才来到他的身边?又将流离到何处?
看到一颗饭粒,他便思索这饭粒是哪一天哪位农夫种下的一批稻谷中一株稻穗,又经过谁的镰刀与磨,最终成为这挂在衣襟上的饭粒。
与朋友外出郊游时,他折了一根树枝当手杖,后来将之抛弃在田间时,他就想,以后这根树枝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自己以后再也不会见到它了,想到这些,他又返回拾起树枝,郑重地向它道别,然后又硬着头皮抛弃它。
看到这儿,我都忍不住哈哈大笑了。但这样的痴态,也是只有像丰子恺先生这样细腻善感的人才会有。很多人正是“不痴”,所以平庸。
丰子恺这经年的疑惑与悲哀,最终感悟道:
我仿佛看见一册极大的大账簿,簿中详细记载着宇宙间世界上一切物类事变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因果果。自原子之细以至天体之巨,自微生虫的行动以至混沌的大劫,无不详细记载其来由、经过与结果,没有万一的遗漏。于是我从来的疑惑与悲哀,都可解除了。
这“大账簿”的说法,是不是也是和当代的“大数据”类似?
还有现在的“区块链”技术,一切上链后便可追根溯源,不可抵赖。而丰子恺感悟到的这世间有本“大账簿”,事无巨细地记载着万事万物的源与流,容不得半点遗漏和虚假。这些都是有相似的理念在其中。
丰子恺先生不知道什么“大数据”,但他的真悟可比“大数据”更深一层。任何数据,一切技术不都在这世间的“大账簿”里头吗?
“大数据”技术的使用,使得机器有时比人更了解人,但是对我这样带有点理想与浪漫特质的人来说,总觉得将这技术用在情侣之间送礼物不太恰当。
当然我不排斥科技进步,但是我一想到我认为亲爱的人,送我的礼物竟不是自己去揣测思索我的喜好,而是直接用大数据来分析再“投其所好” ,我对这礼物就不会觉得它有多珍贵了。
无论是情侣还是亲朋好友,送礼物最珍贵的不是礼物本身,而是这份礼物凝结了多少送礼人的心思和心意。也正是如此,才会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说法。
真诚对人,或者是爱人,是愿意为对方去花时间,花心思的,而不会去投机取巧。
技术进步是没错的,但是到技术要渗入到人的情感,伦理领域,始终是个拷问人性的难题。
据说,马斯克的“脑机接口”技术能够将人的记忆上传,储存,或者下载到一个新的人体上或机器人中。人死后,尽管失去了肉体,还可以凭借着这技术,成为一个“在线幽灵”,从而实现“数字永生”。
这些听起来,真是新鲜又可怕。之前看到《奇葩说》也有辩论过这样的话题。将人死后将记忆储存在芯片里,然后上传到电脑,如此以永生。
具体的辩论我已经不太清。只记得几个观点。赞成的一方说,将这技术用在人身上,会使我们对自己或他人,死亡的恐惧与悲哀减轻一点。活着的人还能保留死去的人的记忆和意识,多少也是一点慰籍。
反对的一方有说道,不按照自然的规律生老病死,对于活着的人也很难开始新的生活。就算很深爱那死去的人,但是一想到曾经那人的温度和音容笑貌,而今只能面对冰冷的数据和机器,心中会更加的悲伤。
这些说的都有道理,我会怎么选呢?我也不知道唉,好纠结,还没想明白,真是太费神了。不想去想啦。
对于你说的以后的人物用数据记载,比传记文字更加详细全面,这是当然的。但是,我想,以后是用数据记载还是个人的文字传记,这些方式都是要兼有,而不可舍的。
但这两者中,我还是比较传统地倾向文字记载。因为文字,是人写的,多多少少是注入了温度与情感的。
试想多年以后,或者就现在吧,你是喜欢看数据去了解我,还是更喜欢看我这叨叨絮絮的文字呢?
最后我要大声说一句:“我才不要变成数据呢!”
QY
欢迎关注公众号:等你回信y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