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50 孩子的每一次失控,都是“求助信号”

250 孩子的每一次失控,都是“求助信号”

作者: 洛爷与等等大王 | 来源:发表于2018-07-15 21:04 被阅读0次

    愤怒就像是孩子心底的一个火山,当喷发出来的时候,熔浆可以毁天灭地。

    如果孩子从小没有很多的机会去学习如何进行情绪疏导,那么孩子年纪越大,他们的行为失控的机会就越高,只能在最原始的发泄方式里“打滚”,比如大哭、大闹、攻击和指责他人。

    而如果仅靠孩子的单薄力量去对抗愤怒情绪,他们只能感受到情绪背后的失控和深深的不安全感。

    前面提到孩子的问题根源在于缺乏情绪教育,如果孩子始终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安慰和情感接触,那么从关系学上,会有五个阶段的梯度恶化趋势(嗯,就好像病理学一样,恶化的亲子关系也是分阶段的):

    第一阶段:“生气地抗议”

    第二阶段:“紧跟不放”

    第三阶段:“忧郁”

    第四阶段:“绝望”

    最后阶段:“情感抽离”

    第三阶段的“抑郁”是关系断裂的转折点,前面的两个阶段,就是我们看到的典型的“熊孩子”行为,孩子会抗议、会愤怒、会紧跟不放,但如果持续没有机会被我们接受、被承认,重新调整和面对,那么整段关系最终都会被推向绝望、抽离和胁迫。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机会可以去重新调整,却要把彼此推向分崩离析的地步呢?

    这些反思让我明白,亲密关系的维护,不管是亲子关系还是夫妻关系还是家庭关系,能预防和觉醒当然是最好,如果发展到第一、第二阶段,即便看似很痛苦,但只要能好好重视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结,我们就有机会去调整这段关系。

    只要能提早意识到时机,就不会太迟。

    如果孩子表达了不好的行为,我们往往很容易着急,下一秒就脱口而出,“你这些行为我无法接受”、“你这些做法我很受伤”,这种表达方式,并不是真正表达理解的做法。

    在冲突发生当下,安抚孩子的同时需要我们先用“代入角色法”进行角色转换。

    可以先问问自己:“如果我是那个孩子呢?我会有什么感受?” 代入角色可以帮助我们去思考孩子的位置,去试着想孩子可能会体会到的感受。

    然后把这份代入的感受表达出来,告诉孩子,“你现在很生气,是因为_________”。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孩子重新定义情绪,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情绪,他们会感到终于被理解了。

    孩子的情绪出现了问题,其实孩子自己也会有很深的挫败感,因为情绪的背后往往伴随着他们面对各种状况时的困惑和困扰。

    如果孩子总是经历一次次的失败,又得不到足够的情感支持,或者我们只做到了情绪疏导的阶段,那对孩子来说,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的。

    每个孩子的碰到的问题个性化很强,没有通用的公式,但是有一点很关键,我们要学会“抓大放小”,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尝试:

    · 引发问题的触点

    · 启发式的讨论

    · 积极的正向关注

    引发问题的触点:了解孩子在什么时候,因什么原因,产生了这样的行为。

    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说,“我留意到,你每次遇到了哥哥抢了你的玩具,你就会特别生气,因为你感觉被欺负了。”

    启发式的讨论: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帮助孩子换个视角看问题。

    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说,“你这次愤怒得发泄自己的不满,其实你也很难过,并且这次发泄也没有办法帮你解决目前的问题,你觉得我们下一次,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做的吗?”

    倾听孩子的回答,不干涉,只复述,当孩子自己的脑海中,主动产生越来越多的解决之道的时候,即便再天马行空,都是打破僵局的起点。  积极的正向关注:记得关注孩子的进步,哪怕这些进步在我们看来是微弱的,也要强化。

    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我注意到,这次你在表达愤怒之前,其实你有先告诉哥哥, ‘你拿了我的玩具我很生气’,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都看到了。”

    “尽管这次你冲我说我受够你了,但是我知道,在你内心并不是这么想的,你爱我,这种感受我一直都明白。”

    其实孩子的育儿烦恼无小事,按照整个建议走下来,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起码得花上20分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50 孩子的每一次失控,都是“求助信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gcm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