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国家宏观格局下的就业环境和考生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浅谈人们最关心的高考选拔之后的志愿填报。
关于今年高考,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聚焦2022高考……》(点击即可阅读)。
写文结构:
第一.重要性-引入高考志愿研究-动态博弈:咨询焦虑-七分考,三分报;
第二.大方向-专业、院校地区平衡:逃亡专业及案例(生物工程,应用数学);
第三.志愿策略,数据公平-冲、稳、保有梯度、分层次原则;名次变化动态调整。
1.志愿研究
(1)焦虑-理性
高考出分之后相关咨询非常火爆,有大数据预测专业前景及就业方向,还有AI精准匹配志愿填报,甚至有爆料院校招生的内幕消息等。
以前是为孩子高考选拔焦虑,现在为填报志愿焦虑,情何以堪?
现实中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业务也很有市场,鱼龙混杂,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教育部包括高等院校的招生计划公平公正公开,从未授权任何机构参与。
客观来说,家长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焦虑心态却是事实,众多咨询机构也因此获益。
高考七分考,三分报,苦读拼搏的莘莘学子完成选拨性高考短暂休整之后又需面对看起来纷繁复杂的志愿填报。
有人会说:“父母两眼一抹黑,孩子刚高三毕业,对高校招生、院校设置包括专业选择没有什么了解,怎么填报志愿呢?”
考生在家长助力下亲自参与才算圆满完成人生的第一次大考,这就需要家长考生共同学习和研究志愿填报。
因为学生可能涉及的专业、院校包括地区选择很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父母孩子一起分析比较研究,挖掘志趣爱好,明确未来方向,最后综合考量。
考生只要突破一定分数的前提下,都会有一组院校可供选择,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必妄自菲薄。
因为这是你们创造未来新的起点,只有放松心态、头脑风暴的参与其中才能更好地悦纳自己并深刻体悟竞争的内涵意义。
至于健盘快手和网络操作,这里不做说明。
(2)规则-把握
首先,绝大多数同学参与的是平行志愿的填报和录取。
录取全过程对考生包括社会公众实时开放,公平公正公开,可以及时查询投档录取情况。
理解规则的相对性前提,因为全国各地区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是参差不齐的,甚至大相径庭。
根据全国综合统计数据,上985、211名校考生占比5%,而且这是有地区差异的,有时会比较明显。
全国高等院校2879所,其中985院校仅39所,占比1.35%,211院校包含前者为116所,占比4.02%。
地区差异举个不一定恰当的实例,如果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高考大省清北招生名额投放500的话,内蒙可能只有50。
所以985,211录取率是个大致的统计数据,不是很低,是极低,除此之外我们也排除提前批军校、公安、航空、航海、定向生等。
所以对于90%-95%以上考生,参与的是普通平行志愿的填报,所以家长同学明确平行志愿的录取规则至关重要。
其次,平行志愿录取遵循“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的规则。
分数优先这个不必解释大家也明白,遵循志愿是指省招办投档遵循志愿,顺序检索。
比如学生共选了8所学校,每所学校6个专业,省招办对每个考生某一个批次只投一次,就看下一轮。
投进去以后,招办对你的投档任务就完成了,但能不能录取是另外一回事。
录取是把你安排到某个专业上,如果安不到某个专业有可能被退档,当然这也是平行志愿的一种风险。
退档原因有不服从专业调剂,这种情况最多,因为学生怕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
还有两种情况,单科成绩不合格,某专业要求英语105,你104肯定被退,至少说明你没有研究学校的招生章程。
另外一种身体条件不合格,某些专业有没有对高度近视、色盲色弱甚至左撇子(口腔医学)等有特殊要求。
第三,没被录取,征集志愿-补录,省教育考试院官网查询,时间9小时。
小结:志愿填报是个动态博弈的系统工程,按照录取、退档、征集三个流程严谨展开。
2.大方向
这部分内容笔者从平衡、就业和案例三个层次展开,试图抽丝剥茧,和读者一起明确志愿填报的大方向,以便化繁为简,主动出击。
(1)相对平衡
所谓大方向,简单说就是综合分数和学生特点在填报志愿时达到院校、专业和地区的相对平衡。
它包括双一流综合大学或普通本科、专业大类或交叉边缘细分以及未来就业方向的定位或选择等。
其实真正做到平衡是不太可能的,尤其对于普通考生来说肯定要有所取舍,说白了你的选择权限主要取决于你的分数,这才谈得上相对公平。
忽然想起首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但你要找寻的是能从中不断汲取力量并适合自己发展的世界。
思想自由活跃、学习氛围浓厚的大学,具有发展潜力和经济活力的城市,学术争鸣,思维碰撞,五湖四海,它们天然就具有特别的吸引力。
放眼未来、追逐梦想与踏实勤奋、求真务实并不矛盾,青年学子拥有“激昂澎湃,勇于超越”的豪情壮志,也需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理性担当。
有点跑题太远,我们赶紧回来。
就双一流而言,涉及的是全国5%的精英人才,似乎没必要展开论述,但又不得不说,因为我们需要着手了解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深入调研你会发现,专业和院校两者组合匹配情况并不简单,稍显复杂的并不仅仅局限于高校知名度和专业热度的取舍和侧重。
可能还会涉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包括对新兴工业的扶持,绿色产业、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城市集群的配套发展也是家长学子考量的重要因素,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大湾区等,因为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才会向这些地区流动。
对于“双一流”、“双非”院校,包括其专业设置以及核心竞争力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有些很偏远普通的高校却有一流甚至国家重点扶持的专业。
张雪峰曾举过两个极端案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青海大学,前者坐落于新一线美丽城市杭州,原直属电子工业部。
其通信、电子、机械、控制等专业大类就业火爆,本科生在市场就十分抢手,
但杭州电子科大是既非985又非211的双非学校。
后者青海大学则刚好相反,全国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入选之一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它由清华大学等6所知名高校对口支援,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其保研率相对也很高。
不得不说,“双一流”高校其推免研究生,包括出国留学,做系统研究还是有其独特的优势,甚至应用领域也毫不逊色。
(2)“逃亡”专业
网络流传一份本科就业率最差的10大专业,我们暂且称其为“逃亡”专业。
某些专业脱实就虚、就业乏力并不是没有原因的,这里作个简介:
人力资源、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环境工程、信息资源管理等,甚至连生物工程、汉语言文学也被纳入其中。
必须得说,这份逃亡专业名单是相对而言,有些并不是这个专业本身不好,而是当今的就业形势所迫。
这里仅选几例稍作说明,比如人力资源,也许是很多女生的不二选择,企业也是有HR这个职位,但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这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本科就业如果没有特别厉害的经历,可以说谈不上任何优势,大多毕业生转行从零开始。
其实人力资源与心理学相关度高,如果未雨绸缪辅修双学位或者跨专业继续深造会有很多交叉学科领域,入职潜力和机遇巨大。
当然积累相关部门或大公司实习经验越多越好,虽说“技多不压身”,但要有强项不断精进才能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内容主打“营销”,本质就是怎么做策略把产品卖出去,岗位市场需求量很大,不过很残酷,流动量大,毕竟以业绩论英雄。
汉语言文学类似“万金油”专业,给人“啥都能做,啥都不精”的感觉,如果没有兼具其他拔尖本领很容易在竞争激烈的职场受挫。
除非学生本身就很喜欢汉语言文学,并且以后想一直深造钻研,达到术业专攻,或者从事教育行业也是不错的选择。
最后多聊一点生物,生物工程或生物技术进入本科难以就业的名单,并不是因为产业没有潜力可挖,更多是个人发展存在瓶颈。
虽说国内没有顶尖的生物公司,但企业为寻求突破对高端人才的渴求旺盛,尤其有海外留学背景或参与项目经历,而留学的费用普通家庭很难承受。
生物某种程度既跟医学相关,又与理工科技术联系紧密,还涉及许多前沿科技支撑,因此包括相关交叉学科内容庞杂,
但是这个专业从理论学习到技术应用,本科所学很难有用武之地,就业压力可想而知,当然更高学历层级另当别论。
(3)案例分享
I就业应用
朋友伟聊天说起人们觉得有点“鸡肋”的生物专业,作为职场资深人士,他还拿数学和生物的就业应用对比给出建议参考,别出心裁。
生物工程已经是排名前几的性价比不高的专业,人尽皆知,如果想就业的话,基本很难或者说工资也不好拿。
这是指大的概率,不排除个案,有人就是喜欢,那没办法,而且人家做系统研究包括药物研发能出成果,成功案例也不少。
学生物成为医学家,搞研究做出成绩,当然算成功,但是比例绝对不如数学高,应用数学比如往经济分析方向走,肯定比生物更好就业。
现在跟人谈理想谈兴趣没问题,多鼓励支持,但要知道这是有代价的,最好能把工作和兴趣结合到一起,不过很难很难。
仅从就业的角度和是否有前途是两回事,别把很多东西看得过于功利,生物才称得上前途不可限量,总不能说起什么就归到生活指数和概率吧。
伟从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即远赴德国留学,读完博士回国在北京工作生活,宏图大展。
II生物医学
有个亲戚的孩子嘉考研成功,我们一起分享她的经历。
这里稍作说明,根据2022年统计数据显示,考研和考公务员的录取率分别是24.2%和1.56%。
看到这组数据我总会莫名想起一首歌“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
嘉是2018届534分考入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考研第一志愿报了985,没有成功,调剂到了一个比本科院校要好一些的双非医科大学。
当时我高兴祝贺之余想不明白,学生物工程怎么调剂到医科大学呢?让人匪夷所思,了解之后才逐渐明白和理解其心路历程。
她甚至因为调剂心里还压抑了一段时间,慢慢想通应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才不枉费之前努力过的。
据说天科大这所学校本科普通,但她录取的专业一流,就读期间曾发表两篇核心论文,还主持了很多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的奖项。
本科期间她曾做的研究都是工业微生物方面,觉得即使做出来东西也只是能在工业生产效率上有些许提升。
甚至有时会怀疑本科做研究的意义是否就是混学历,后来研究生方向确定下来,要去研究肿瘤。
不管乍一听还是反复寻思,是不有点一脸懵逼的感觉???估计无论是谁都得缓一缓。
我立马查阅资料,头脑风暴,想找到工业微生物和肿瘤之间的关联,发现自己高估了横跨学科的困惑。
后来找到了从2019到2021年度科技部发布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等重点专项的项目情况,才有所了解。
现在生物医学发展很快,研究肿瘤是绝对属于高精尖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当然存在瓶颈,除了技术方面之外,就是类似微生物、分子合成以及药理作用方面的前沿实践研究。
肿瘤治愈方面技术、包括药物研究,往小说治病救人,往大说助力人类所从事的生物医学发展,这是未来攻坚和很有发展潜力的方向。
嘉从戏谑到坚定,从未想过真的可以为人类或者国家做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不管未来的平台如何,都希望可以在力所能及领域宽度里好好发展。
读研不是结束,又是新的开始,我们对国家、家人,包括自己都是负有责任和使命的,这才真正体现价值,也是心态成熟的标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珍惜当下,未来可期,我们一起向未来。
III应用数学
机缘巧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山东大学应用数学大三的学生面对面讨论交流,深受启发。
因为疫情原因这个学期她就在呼市家里上网课完成项目作业,下学期回山东威海。
应用数学专业细分三个大类或者说分支,分别是统计、计算科学和应用研究,其中大数据、人工智能属于统计类;
计算科学主要涉及计算机的编程和设计;应用研究主要指运用数理知识做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后者均有所涉及,覆盖面广,当然专业细分侧重点会有所不同,简单说就是广博+精深。
举例来说,比如用所学高等数学的微积分、各种算法预测天气,包括预测股票走势,综合大数据设计编程寻找统计规律。
包括为科研芯片、智能驾驶等提供大数据支持,以及做各种应用型数据测算系统等。
是不是太过专业,有点犯晕?名校的残酷+卓绝我们可能无法感同身受,但可以走近和学习。
虽说专业结合兴趣很难很难,但缺乏对学科本身的热爱及深度思考,在精深的专业方面走远是不可能的。
山东大学作为著名的双一流综合性大学,分济南、威海和青岛三大区域好像有九个校区。
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山东、河南、安徽、河北,还有广东、江苏、上海等,据说他们的特点就是年龄小,全能,天才,卷王。
3志愿策略
高考分数在500-530之间,我们取515分,假定学生喜欢物理类专业,如何参考志愿?
按照冲一稳一保一的大原则,结合专业发展方向以及学生兴趣特长,可参考这样几类院校。
(1)物理学专业:
广州大学录取率60%;山西大学(双一流国家基地)45%;中国计量大学45%;内蒙古大学12%;
师范类:湖南科技大学83%;内蒙古师范大学45%;河北师范大学93%;湖州师范学院99%;大连大学,广西师范大学99%;
师范类: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鲁东大学99%;
(2)应用物理学(部分院校包括材料物理):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75%(物理学英才班);安徽大学(双一流)68%;燕山大学45%;中北大学88%;
天津理工大学90%;山东建筑大学,西安工程大学99%,西安邮电大学93%,天津师范大学17%;
(3)专业多样化
当然除这两个专业以外选择余地很大,为避免滑档,可以多选几个可以接受的专业,也不乏名校,仅举几例:
天津师范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录取率77%;湖南师范大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类80%;上海海事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72%;
青岛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及应用数学、经济学、机器人工程68%;
广西大学(双一流),燕山大学-材料类77%;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60%;
北方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新材料)77%;北京化工大学(双一流)-(化工、生物双学位),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工、大数据双学位)56%。
我们常说理工类大学首选综合性大学,科研学习氛围、师资教学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考研或者保研率等都比较好。
师范类大学与综合性大学的相关专业会有所冲突,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师范类院校国家肯定会扶持,这其中的风险在于某种程度上不太可能兼顾。
4.结语
头脑风暴类似于海选+排除,说通俗点就是平衡取舍,不管过程如何痛苦挣扎,最好亲力亲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据不完全统计,至少50%以上的人一辈子都没有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即便是转行,也依然不影响你在大学去选择喜欢的专业。
除去专业知识,更多时候大学经历的、感受的是一种成长,我们思维方式、意志、三观,包括做人做事的原则方法都得到提炼升华。
青春有梦,勇敢去追。
(特别说明:本文纯属个人观点,图片源于网络,志愿填报分数随机选择,请不要对号入座,仅供参考,谢谢观赏。精彩继续,敬请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