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断舍离的人生,简单就是高级,更少即是更多

断舍离的人生,简单就是高级,更少即是更多

作者: 林子说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9-01-08 20:05 被阅读13次

    每天你会花多长时间收拾你的家?当你推开家门的那一刻,你对你的家会有怎样的感觉?是整洁干净,凌乱不堪,还是麻木无感?

    你在什么样的厨房吃饭?在什么样的卧室睡觉?在什么样的书房学习思考?在什么样的客厅接待亲朋好友、嬉戏玩耍? 

    看完《断舍离》这本书之后,我在自己的家里静静地坐着,看着周围的一切,想着我身边的这些物品到底跟我有着怎样的回忆和连接,想着这是不是我最想要的家的样子。

    《断舍离》这本书是日本著名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所写的。整本书主要讲了如何收拾整理房间,阐述了物品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改变意识来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书里提到,如果我们渐渐习惯了房间里堆满物品的状态,就类似于便秘而导致的感觉麻痹。当我们身处一个堆满垃圾和破烂儿的房间时,也就等于24小时不间断地吸收这些废物发出的废气。换句话说,房间里满是杂物,就会释放出影响心情的废气,让你不知不觉间陷入慢性中毒的状态。

    我们注重食品的安全,衣服的质量,家具的舒适,但是我们往往会忽略看不见、摸不着的呼吸品质。实际上,它与食物和水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这也是我们要进行断舍离的原因。那么究竟什么是断舍离呢?

    《断舍离》这本书给出的定义是: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如何做到断舍离呢?

    首先从扔东西开始。扔掉所有“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物品,全部替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物品。想象每拿走一件东西,潜意识的堵塞物也就清走了一个。

    扔东西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就会发现有各式各样的理由想留这个,想留那个。

    在书里第二章 “我们无法丢弃的理由”里作者提到,有三种丢不掉东西的人。

    第一种是逃避现实的人。这类人很忙,或者故意让自己变得很忙,总是找各种借口逃避问题,也不喜欢呆在家里,所以他们没有时间也不想收拾屋子。

    第二种是执着过去型的人。他们对过去幸福时光极其留念,深陷其中,不愿意从中走起来。

    第三种是担忧未来型。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惴惴不安,所以总喜欢过分地囤积东西来获得安全感。

    所以你看,通过对物品的整理,我们会知道自己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们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物品只是我们内心的一个投射而已。整理物品是表面,整理自己才是重点。

    怎样才能克服“仍不掉”这个问题呢?

    我们扔不掉,其实是因为我们不想扔,不管是因为它价格高,有纪念意义或者其它原因等。我们在潜意识觉得“多就是好”,“有总比没有好”,“留着说不定以后能够用上”,这都是我们内心的一些执念。

    作者对看待物品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角度,那就是从关系轴和时间轴看物品。什么意思呢?就是只选择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留在自己的空间里。物品也有时间属性,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有到来,所以要“用在当下”。

    确定留下的物品之后,不是说以后就完全不管了,也要实时更新,与“己”俱进。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也是不断了解自己的过程,我们会越来越清楚,我们的偏好,我们想要什么。

    书里还提到一个方法,我们普遍在选择物品时,会本末倒置。将物品的价格或价值放在“本”,这就是拿物品当了主角,比如“筷子可以用”,“茶壶可以用”,我们把焦点都放在了物品上。但物品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转换一个思路,“筷子可以用,那我要不要用?”将主语变成“我”,而不是“物品”。

    除了“扔”之外,也可以选择捐、赠或其它处理物品的方式。

    当我们把所有“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物品处理之后,第二步就是来收纳整理现有的物品。书里给出了很多小方法,我们可以先根据目的来选择一个场所,算是一个切入口。

    比如说,我是个吃货,觉得吃饭这件事情很重要,那么我就先从厨房开始整理。书里提到了一个“三分法”,先将厨房物品大致分为三类,比如食材、餐具、烹调器具,然后每一类下再细分成三类,依此类推,非常管用,不费脑,减少了行动的阻力。

    还有自立、自由、自在法则。也就是让物品能立起来,物品的摆放方式要自由,要自在地放。

    还有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七就是指,只放满七成,不要放的密密麻麻,留出三成空间。这就像为了能让车辆顺畅地出入,必须要留出行车通道才行一样。五,就是说永远都只用最好的五件东西。我们所在用的东西其实有意无意地在作用我们的潜意识,所以尽量用品质好一点的东西。一,就是在保证房间总体数量平衡的状态下,每多买一件物品,就扔掉家里的一件物品。我是一个很喜欢逛淘宝的人,自从采用这个原则之后,买东西的次数明显减少,省了不少钱。

    摆放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怎么维持了。因为对物品的总量进行了限制,所以其实打理起来非常简单。每天用完的东西放回原位,基本上不需要太多时间在收拾上,作者把这称为“自动化管理”。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断舍离养成一种思维习惯。不然,过一段时间,我们的家可能又恢复原状。

    所谓习惯,就是当我们每一次拿到一件物品,想把它收入囊中时,要好好想一想,我是否真的需要它?家里有没有同类的产品?如果有,我是否愿意扔掉旧的?如果没有,我是否愿意扔掉家里其他的一件物品来换这个? 

    当每一件物品都是断舍离后的成果后,我们就能够掌控所有在我们身边的物品的位置,这样就能够做到物尽其用。想象一下,身边留下的都是自己此时此刻正需要、正适合自己的东西,它们就像是我们的朋友,在我们需要的时候给我们帮助和慰藉,自然也就能够让我们有一个愉悦舒畅的好心情。

    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里面的女人公,对物品的断舍离几乎到了“变态”的地步,别人都是不停地买买买,而她却是不停地扔扔扔,凡是用不上的东西她都要全部扔掉。她的家里有一个房间基本上空无一物,偌大的房间里空荡荡的,客人来了连个像样的坐的地方都没有,但她却感觉很幸福,尤其是当自己能够随意地躺在干净空旷的地板上时,那简直就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时刻,我想,在那一刻,她感觉到自己是自由的,而不是束缚的,她感觉自己是舒展的,而不是畏缩的,她感觉自己是轻松的,而不是负重的。人总是想要更多,其实追求更少或许能够让人更幸福。

    断舍离不仅针对物品,还有我们的思想。就像张德芬老师在《断舍离》这本书的序言里说的:“断,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舍,顺从自己的心,割舍既有;离,松开“多就是好”的念头。我们的幸福取决于和自己思想相处的能力。”

    所以,把自己置身于快活的空间,让自己不受物品的牵绊,让自己的执念随时放下,感受自在与幸福,每天断舍离,就是每天整理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断舍离的人生,简单就是高级,更少即是更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ggb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