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这本书是受青鹿影响,她喜欢看名人日记,在图书馆看到这本是日记,就借来了。这本日记是美国作家诗人梅.萨藤在58岁时独居乡间写的。时间是1970年9月到1971年9月。1970年,我刚出生,经过半个世纪,现在也快到了作者的年纪。看看半个世纪前的女人的生活和现在女人的生活有何不同。
看完竟然觉得,经过半个世纪,女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她58岁时功成名就,父母已经去世了,父亲属典型的中产阶级比利时人,母亲不知道他挣多少钱,给的家用从来不够,母亲用自己教书、做服装设计赚的钱养育她,母亲一生多数日子都处于贫困之中,却生性慷慨,资助穷人。作者表述她对钱不在乎,认为“钱应该像是食物一样,能赚也要会花,要给予,要让钱变成鲜花、书籍以及美好的东西,要让钱来帮助那些富有创造力和需要它的人们。钱只不过是钱而已,决不要计算它,不要让它闲置不用。大概我对钱的事说得太多,就像有人从小到大受到过性 压抑,从而借讲一些近乎淫秽的笑话以示一种自由。”一开头就先选了有关钱的章节,是不是也说明从小受到钱的压抑?哈。
继续,日记中的信息:58岁时没有结婚,没有孩子,没有兄弟姐妹,有一个年纪相仿的非同居男友,独居一年,关系逐渐冷淡,日记记录结束时,和男友的恋情也结束了,和其他年龄的失恋女人一样难过。性格抑郁,喜欢独处,有很多烦恼,日常工作就是写作,58岁时仍是忙于工作,出版新书、出去演讲。没有家庭,但有很多朋友。
要说区别,书中的生活和现在生活的最大区别就是科技的进步,以前的沟通方式主要靠写信和固定电话。作者生活中很多时间都用来写信、读信。 上次回去跟闺蜜聚会时还聊到,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时我们是怎么生活的?作者记录的就是我们那时的生活吧。
书中有很多关于独处的描述,有她自己的经验,也有60多、70多、80多岁、90多岁朋友的经验,这给了我一些鼓舞和老去的经验、力量:
当时60多岁的朋友曾对当时30多岁的她说:“也许耐心是我们学会的的最后一桩事情,现在依旧等待。”(“葡萄酒的秘密是时间,一切的秘密都是时间”、“等待和希望”)。
(70多岁的)安妮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刻似乎都是生命的开始和生命的终了,她用全部的身心去生活着。
我开始明白这些日子她(73的朱迪)看似心不在焉,对一些琐事忘性惭增,实际上她在默默地认识内心深处的自己,透过表面她的心灵放射出静静地强烈的光茫。尽管自退休后某种程度上她过着一种清贫的生我没有,可她几乎每天都在说:“我总是这样幸运“,对她所有的一切感到心满意足。
我(80多岁)最好的独居经验是它有着不稳定的特点——时而高昂亢奋,时而暗沮丧低落,要不就是让人处于如饥似渴的状态持续不断地等待着那不会发生的事情——而一个人不得不独自做一切又是多么的讨厌!另外不要做饭吃饭!我已习惯于“考虑意外事件”,习惯于将独居当成一种必然,就是说倘若我要独居,我是不会要求别人来帮助我——因而上面所说的那些事情(意外),足以令我悟出我们人类本身是多么软弱无能。
尽管独处有很多好处,作者也不断写自己多么需要和适合独居,还是会有烦恼的时候,
“住在此地成了我心中沉重的负担,我真想掩上门跑到别的什么地方去,哪怕是一个旅馆,在那里我可以不必考虑扫地做饭什么的。”看到这儿,不喜欢做家务的主妇会心一笑。
“除了家务活别的什么也没做,我是不会有什么成就感的,也许是因为家务活不可能”一劳永逸“的缘故,最后我好像总是在急于忙完这些家务琐事,以便于埋头于正经事。”知识女性的通病吧。
“当我一连几个星期无甚可记,持续这本独居日记简直是个玩笑。”一个大作家诗人也有这种自我怀疑的时候。
“只要有一个截止期限在那里,我工作起来就会好得多,没有期限的时间很难有成效。”DDL多么重要。
58岁独居文艺女人的心灵独语:
几日不经心,这房子就失去了灵气,果真如此。
一个人可以在婚姻生活的约束中成为自己吗?
与其讲究屋宅派头,不如使人的生我没有更充实丰富,蹲在桌子上的猫朝外望着,一盆含苞欲放的鲜花,四处散乱的书籍。
我发觉当我约好会见某人时,哪怕只是下午,整个时间的内涵即刻改变了。我感到负荷过重。没有空间使上升的潜意识流露出来,当一天被弄得四分五裂时,梦幻与形象只能潜居在静静的深水中,一直下沉。
昨晚一夜我睡得很好,多日以来这是第一次,这对开始新的一天显然很重要。
我所拥有的是众多的朋友和对大自然绝对的炽爱。并不是一无所有。
我一直渴望着有一个人我可以与其分享一切,然而我慢慢平静地意识到,这是不可能的,还是把注意力长久地根植在别的什么地方为好,但我想它只能根植于工作中。
文明人是所有动物中最残忍的:倘若被给予一种绝对权利,我们都会就能民施虐狂。(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这是一个独居中老年女作家一年的生活感悟。作为一个普通的中老年女人,日更的简书也是一种生活记录。作家的日记很多可能是为了出版,我们普通人就是为了记录活过的痕迹。现在什么也不想做,那就胡乱摘抄记录一些,是此刻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