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小石潭记》问题

《小石潭记》问题

作者: 悬崖边的百合花开 | 来源:发表于2020-03-08 23:56 被阅读0次

1. "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答:表明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 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 突出其内心之“乐”; 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 人迹罕至, 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2. 第一段写出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潭小、石奇、树绿、水清,环境清幽,景色奇美。

文中“全石以为底”一句有什么作用?

答:交代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特点, 说明小石潭命名的缘由。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 明灭可 见”。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溪水比作北斗星和蛇, 生动 形象地描绘出溪流蜿蜒曲折的形状。

4.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采用了什么写法? 在文中起什 么作用? 

答:融情于景。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 也含蓄地 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是点睛之笔。

5. 文章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小石潭的水? 写出了 潭水的什么特点? 

文章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的方法来写水。“水尤清冽”正面描写水  的清澈透明。“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 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写 游鱼的活泼灵动, 从侧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 透明。

6. (2011·河南)文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答:由乐到忧。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 从“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

7. 作者为什么没有在奇丽的小石潭流连忘返, 仅是“记之 而去”?

答: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心境的凄清互相比衬, 表现出 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 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 去”是作者内心愤懑的抒发。

8. 全文两次写到“乐”, 这与文章忧伤凄苦的感情基调矛盾吗? 为什么?

答:不矛盾。一乐一忧难相容,凄苦是感情的主调。作者被贬, 心中自然忧伤凄苦, 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忧伤的心情; 但这种从自然景物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 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 忧伤凄苦的心情就会流露出来。

9.作者在描写小石潭的特征时融入了自己什么样的感受? 你如何看待作者这样的感受?

答:①作者在描写小石潭的特征时融入了自己复杂的感受, 一方面是乐, 另一方面是凄清。②我能够理解作者 这种特殊的感受。看到美丽的景色, 自然让人心情愉悦; 然而生活中遭遇挫折, 加上环境的凄清, 难免又产生悲凉之感。(或者:我不认同作者的这种感受。我们青少年, 应该乐观向上, 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 努力做到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相关文章

  • 《小石潭记》问题

    1. "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答:表明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 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 ...

  • 《小石潭记》柳宗元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

  • 2017-11-22

    手卷柳宗元小石潭记

  • 《小石潭记》与《观第五泄记》、《游媚笔泉记》

    《小石潭记》与《观第五泄记》、《游媚笔泉记》 【甲】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

  • 【新教育·学生随笔】《小石潭记》的“精”“美”

    伊川县直中学八14班 李沂璐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他是唐代的文学家,他曾写过《永州八记》,《小石潭记...

  •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

  • 小石潭记

    再来一遍小石潭。 纠正了几个打草稿时的错字。

  • 小石潭记

    清亮亮的水波纹下,圆滑滑的鹅卵石上,一群斑斓的鱼儿游的时快时慢,它们互相围绕,又相隔一些距离,去啄啄亮晶晶的水...

  • 小石潭记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

  • 小石潭记

    清风拂过绿枝头,烟雨漫进旧梦里,轻轻扬手,拾起一朵清欢,幽幽转身,惊飞几片柳絮,走进五月,我多么愿与花儿倾心絮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石潭记》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ggs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