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多了。每当伫立在母亲的坟前,每当抚摸母亲的遗像,每当走进故乡熟悉的老宅,每当凝望孤独苍老的父亲,每当……,我的眼眶总是挂满悲伤的泪花。
母亲生于1934年5月28日,她养育了我们五个儿子、两个闺女。如果她老人家还在世,我们子女和她的十几个孙子、孙女、外甥、外甥女一大家人都围绕在父亲、母亲的身边,那是一种多么幸福的氛围。可如今,心意在,人无影,伴随我们的永远是无限的懊悔和难以忘却的思念。
母亲是二十岁时走进了霍氏家族。从那时起,她担负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她和父亲都是普通工人,既要上班,又要照料家务。生活虽然平淡,但是很幸福。1962年,在国家经济调整的大背景下,母亲响应国家号召,带领我们兄妹回到了农村,她由工人变成了农民。然而,我们从她脸上丝毫看不到失落和懊悔,依然乐呵呵地同农民一起在田间劳作。1978年,国家落实当年城市压缩政策,母亲和弟妹们从农村又回到城市,她依然没有向国家提任何补偿要求。多年来,她一直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和社会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从来不求任何回报和赞赏。并一再要求我们,做人要本分,做事要勤奋。
母亲是一个很勤奋的人。她一生忙忙碌碌,很少见她有清闲的时候。在我们家她是每天起床最早的,为上班的父亲和上学的我们做好早饭后,她还要把午饭的菜切好、面盛好,收拾好家里的一切,又急急忙忙随社员一起下地干活。遇到下雨天和晚上,还要为全家人缝补浆洗。回城后,为补贴家用,她卖过水果,还为父亲的工厂缝制过油布,也干过糊火柴盒和药盒的活。从她脸上很少看到疲倦的神色,只有在她午休和晚上睡觉时,我们才能看到她睡梦中的安闲。
母亲是一个很俭朴的人。由于家庭人口多,父亲的工资也不多,母亲总是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以自己的不懈努力,分担生活对父亲的压力,成为父亲的得力帮手和贤内助。在农村生活时,凡是生产队分菜,她总会把菜地里丢掉的白菜帮、圆菜叶和小萝卜等捡回来,洗净后做成精美的小菜。生产队收完红薯后,她一定要带着我们在大田里挖寻遗留的小薯。而一旦找到大红薯,她的脸上总是露出欣喜的微笑。每当秋天,她总要为家里腌上两大缸菜。她常给我们说,“一缸菜顶一缸米,一缸豆子是一缸水”。她还利用房前的空地养鸡、养兔、养猪、挖菜窖,把家里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从我们记事以来,我们没有看到她为自己买过一件像样的新衣。她有一台飞人牌缝纫机,我们全家人的衣服几乎都是出自她手。她总是大的改小的,长的改短的,即使打块补丁,也让人看得很舒服。
母亲是一个很热心的人。她把帮助别人看作一种快乐,只要有人托她办的事,她总是一心一意地去做好。她有很多朋友和结拜姊妹,因此,我们的姨姨特别多。我们家可称得上是乡村亲戚朋友的“招待所”,隔三差五总有亲属朋友来吃住。母亲总是倾其所有,热情接待。全家每月的生活开支,几乎有一半多用于接待,但母亲没有一丝的不快。母亲也是一个公益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生产队的学习小组、办事处的入户宣传、健身活动场所等等,都有她活跃的身影。一些影视片,都有她的光辉形象。她有一个装满火罐的皮包,只要邻里家人有不舒服的,她总是风雨无阻,前去精心理疗。每到年关,她的缝纫机旁总是堆满亲属朋友让其加工的新衣。每年的除夕和除夕之夜,才能开始制作我们的新衣。
母亲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母亲爱亲属朋友,母亲更非常爱我们。我们兄妹都是她一个个送上学校、送上社会。全家每日的三餐,她总是让父亲和我们先吃干的,最后她喝稀的。当我们生病时,她总是日夜守候在床边,喂药、拔罐、刮痧,还要做上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挂面汤。有时,我们忘记吃药,她还把药送到教室,看着我们吃下才放心离去。为了看病,她还经常去学校为我们请假。她心里只有我们,唯独没有自己。由于日夜操心和常年劳作,白发过早地爬上了母亲的额头,还患上了头痛、关节炎、腰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等疾病。可母亲总是强忍着病痛的折磨,不想让我们看出。她常用一句“你就疼,你就痛,反正就是我这个人”来激励自己。母亲对我们要求非常严厉,特别是在做人做事上,不允许我们有丝毫马虎。我们兄妹没有一个没受过她斥责的。那时,我们都感到莫名的委屈和悲伤。长大后我们才明白,正因为她的这种严厉,才成就了我们现在的事业。这种严厉里包含了多么的爱和亲。母亲确实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导师,她爱我们胜过爱世间的一切。每当我们兄妹有一个去外地上学或工作,她总要送我们上火车,并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不要惦记家里。而她回到家里,总是泪流满面。对远在他乡的我们,她日夜期盼的是邮递员呼唤,而对每一封来信,她总是看了又看,信纸上洒下的是一滴滴泪痕。
母亲是一个有孝心的人。对于我们的爷爷、奶奶、姥爷和姥姥几位老人,她一直关爱有加。每当他们生病或身体欠佳时,母亲总是亲自找医生、买药、喂药,一直守候在身边。逢年过节,母亲总要为老人亲手制作新衣,购买糕点小吃。作为长子的我,多少次骑着自行车,带着母亲行驶在通往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和姑姑居住的乡村。坐在我身后的母亲时不时靠紧我蹬着她的左腿,似乎这样就能分担我的蹬力。为了随时看望老人,又不耽误我的学习,已经四十多岁的她,还学会了骑自行车,并经常奔波在几十里的城乡土路上。老人住在我们家时,母亲总是把第一碗热饭端上。奶奶去世后,母亲把爷爷接到我们家,一直侍奉的病故。爷爷常说,母亲是霍家难得的好媳妇。
母亲是一个有恒心的人。她从小没有上过学,但经过刻苦努力,认识很多字,并能写简单的书信。她不仅会缝纫、剪裁和刺绣,还懂得种植、养殖、拔火罐等。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凡是她认准的事,总是百折不挠地去做,并且做得非常认真和完满。她常教育我们,世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干不了的事。她的这种精神感动了全家,也感染了周围的亲属、朋友和邻里。大家都愿意向她求教,与她交往。
记得小时候奶奶给我们讲,世上有多少人,天上就有多少颗星星,人去世后,灵魂就升上天空,星星就会发亮。生前做得好事越多,星星就越亮。无数个夜晚,我遥望星空,搜寻着母亲的星星。我看到了那颗最亮的星,但是却永远听不到母亲的声音……
1994年9月25日13时30分,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走得那么急促,也走得那么安详。我们万万没有想到对她六十岁生日的祝词,竟成了我们为她的最后祝福;也万万没有想到中秋节的团聚,是我们同她度过的最后一个节日;更万万没有想到她把我们又一次送到家门口的别离,是我们最后的永诀。
母亲一生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但我们从来没有听到她丝毫的懊丧和抱怨。今天,当我们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时,我们看不到她那忙碌的身影;当我们开着轿车在路上行驶时,我们见不到她那欣慰的面容;当我们走进豪华酒店聚餐时,我们听不到她那爽朗的笑声……。
母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也是令人敬仰的一生。她的无私、勤俭、贤惠、孝顺的品德和吃苦耐劳、乐于助人、不断进取的精神,是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并将激励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母亲,我们永远怀念您!
母亲,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