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有个家,种很多很多的花。”这是中秋的时候我给王先生说的话,说这话的时候比较无奈,这个念头也许要在很久很久才能实现,也许压根就没有时间实现。这一年,一下子改变了太多。每天丰富的不得了,身边的很多朋友或许会不解地说你不就是个中学老师吗?是的,只因为我是个中学老师才会忙得不得了。生活需要适时的改变,教师是一个职业。选择了,就没有办法,毕竟这是在成年之后的慎重选择。
看了《小别离》以后我受益匪浅,教育方式和方法暂且不论,我只想谈谈父母子女之间的事情。北大才女赵婕曾经说过:“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做父母,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不仅仅是做父母,人生的许多时刻都应该懂得进退。”首先一点,做父母实在是不容易,做合格的父母更不容易。其次,做孩子不容易,做这个时代的孩子更不容易。再次是,父母子女之间沟通困难,在亲子关系中前进取舍更难。
做父母难!我的父母也算是我们村子里的明星人物,原因是培养了我们姐弟几个,然后让我们获得了一份在外人看来有尊严的工作,这个尊严虽没有让我们住上高大上的房子也没有开上豪车,但是却让生活赐给了心安理得这份厚礼。我的父母没有觉得教育我们有多难,当时他们的困难是物质上的贫乏,物质上的空缺需要他们用血汗去填补,这是他们感到困难的。直到《小别离》播出之后,我父亲说城里人也有城里人的难处,孩子就是他们难以逃避的问题。其实,普天之下没有人生来就是父母的,父母也是一种职业。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难免有走弯路的时候。孩子身上有很多父母无意识中留下的潜意识,父母没有实现的愿望,父母没有形成的性格等等。一个孩子身上至少有两个包袱,这个包袱像基因一样,也许是显性的也许是隐性的,总有一天孩子会疲惫,因为他们不能永远背着包袱追火车,更何况这个时代还有许多比火车速度要快的交通工具。很多父母把孩子的社会性抹杀了,包括我的父母,那个时候也会教育我们要出人头地,要好好学习不种地。实际上,孩子不是私人物品,为人父母会爱孩子这个无可争辩,但是不知道怎么爱才是做父母最大的难题。那父母可怜吗?可怜。当今生活节奏快,不好好工作就不会给予孩子好的教育。所以,在单位就要拼命工作,也就是说这个社会已经很少给父母留下思考和反省的时间。大家在不能够成为纯粹的父母的同时还争着抢着分享来自于国内外前沿的教育研究。分享的时候真的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吗?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中国走了很多的弯路,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文革都一度使中国的经济、政治混乱不堪,这个是有社会背景的,当时的中国太想改变了,那个时候热情忽略了国情。教育孩子也一样,急功近利在所难免,关键是能在重要的时刻悬崖勒马。尼采在《道德的系谱》中曾经说:“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父母感受到教育之路太艰辛,大多是感受到孩子离自己太遥远而不是自己离自己太遥远。错了可以改,做权威型家长不是适用于任何一个家庭的。一个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的家庭也不一定就出不了高材生,我的舅爷爷家两个表叔就是从山村走出的优等生,小山村给社会培养人才也并不是不可能。高贵在当时不管是教育孩子还是启迪孩子从时间和精力上来讲都是纯粹的。那谈到这里就作为父母就更加觉得难了,哪样的环境到底能够帮助孩子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困惑。说到底,无论生活在哪种环境里面,对于孩子的评价不能单一化。孩子可以学习文化知识弱一点,但是其他的不一定弱啊。七零后父母有七零年代的文化背景,教育孩子就会有诸多当时的文化渗透,八零后教育孩子又有了八零后的习惯在里面,能说哪种不好吗?总之,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话题,成长不单单是讲给孩子的故事。
做孩子难!我爹给我讲他小时候虽然穷点,但是很开心。整个冬天都会玩的特别嗨,家长也会打骂,并没有给童年乃至以后的生活带来什么阴影。我的童年,也会和街上的小伙伴们疯跑,母亲也会打骂我,但是我还是没有因为这个对母亲有任何的不满,更没有因此影响到我能在后来成为一个老师。想想是为了什么?大抵是我始终相信一件事情,那就是父母给我的家是永恒的。英国为什么能够在18世纪六十年代的工业革命中一枝独秀,那是因为她率先搞了资产阶级革命,颁布了《权利法案》,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这样才让英国安安心心地搞经济,潜心研究科技。而现在的孩子对家庭对社会充满了各种不安,父母有时候是让他们“操心”的,社会有时候是让他们感到恐惧的。他们小小的心灵真的渴望一个桃花源,并且能在那里存放他们的纯真年代。他们是未成年人,根本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做成熟的决定,可是我们大多数时候忘记了“揠苗助长”的真正内涵。青春期烦恼,家长反对、老师呵斥;意志力薄弱,家校联手,批评多与鼓励;挖掘了潜能,发现了兴趣却已经到了中考的时刻,于是成了“大逆不道”......做孩子挺难的,偶尔想玩一下被班主任说成拖沓懒散,心里憋屈写个日记却在下次打开的时候看见了妈妈的长头发。一个不缺乏爱的孩子才是一个健全的孩子,他的内心才会足够的强大。“人之初,性本善”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坏的孩子,是不是“坏”要看身边的大人怎样界定。一个不达标的大人也不能客观地去评价一个孩子,你说,对孩子公平吗?孩子对于世界有自己的认识,他们也许是片面的也许是自私的,但是作为大人我们如果不能够诚实地去面对的话,这是对他们的不负责任。做孩子难就难在,他们不知道也不能够知道哪里是真正的真善美。溺爱这件事,大家都知道是对孩子有害的,但是反过来想想这也恰恰体现了家长的那种偏执,我就是爱,这是我的私人物品,我就爱不释手,我就爱屋及乌。所以你会告诉孩子这是对的,然后再让自己接受一种心理暗示“一切是为了孩子”,那年纪并不大的他们该怎样承受?离开了你们的偏执,他们能走多久?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必须要学会自己走路,你老是驾着他,他没有了有限的自由。
做老师难。小时候最喜欢的职业就是老师,老师多好啊,能管着几十号的学生,还有这是个神圣的职业,说到“老师”谁人不尊敬?后来发现,做一个合格的老师真的挺累的。不仅要拼体力也要拼能力,更重要的是成为一名老师重要的是锤炼良好的心态。否则,生活和工作就会一团糟。有时候,特别累的时候,感觉为难的时候,我就会停下来先捋一捋。这个世界是多元的,有时候你走很远的路倒不如亲身的那种经历。经历不一定是坏事,在特定的时刻,经历总是会用不同寻常的方式暗示你,直到顿悟的那一刻。其实,老师就如同大巴车的司机一样,不能喝酒,因为全车人的生命都在自己的手中掌控着,每一个乘客背后是一个家庭,要非常有耐心和有爱心的送走和迎来自己的乘客,必须要精通交通法则,必须要照顾到自己的车上是否有晕车或者其他症状的乘客,这一路的情况充满了无限的未知,兴许是甜蜜兴许有烦恼。就这样,必须认认真真地开车,直到这一段旅程结束再次迎来新的一批乘客。周而复始,愿生命中能更多地储存这一路的点滴幸福。记得聚美优品有句广告是这样的“无论过多少生日,我们都是18”,别人我不敢说,但是中学教师是绝对可以的。无论岁月再不饶人,乘客换了一批又一批,老师永远和不满18岁的孩子在一起,心态也永远是18。这个社会,物欲横流,且以自己的方式为内心留一片净土,不解释,不争辩,脚踏实地好好干,时光不负人,日久见人心。
“累”作为一种状态众生平等,“难”作为一个过程众生平等,有很多我们看似完美的东西,都经不起推敲。如果想去远方,请积攒能量;如果想让“小爱”变成“大爱”,请提前修行;如果想一路顺风,请严谨笃行;如果想家庭幸福,请大气宽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