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生活将幸福等同于感官享受与生理快乐。我们可以理解幸福是一种人生的最终目的,但赚钱却不是。第二种生活是政治生活。一般的理解中,这种生活是以荣誉作为自己追求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不喜欢这种意义上的生活,他的理由是,以荣誉为追求目的的政治生活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并不是最好的生活。第三种是信仰可以为提供的一种幸福生活,这就是追求知识的思辨生活。在信仰生活中如果只追求信仰而不求于知,则会导致狂热盲信。若只追求理性的知识而不付诸于信仰实践则会骄傲自大。所以信仰为我们在追求幸福的生活中提供了一种平衡的作用。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信仰是幸福的源泉。首先,信仰使我们提升品格。追求幸福的生活,如果没有德性的生活,就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幸福。在信仰中使我们真正明白追求德性生活的意义,其在于我们真正回到践行者本身去考虑问题,对于自身而言所思考的是“我应该是什么?”而不是纠于事情表面去思考“我应该做什么?”这样的品格不是单一事件的品格,而是践行者在践行过程中持续的品格。信仰品格衍生出来持久的行动。这样信仰就能够作为一个人的品格的道德历史:人自我决定,有能力和意愿去模造周围的环境,而不被环境因素所辖制。
其次,信仰使我们有不同的视界。信仰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我们的视界,上面所说道德信仰中的品格是一种对自己、他者和世界真理的视界,是一种持续迈进和更新的视界。什么样的视界成为我们信仰者或信仰群体的视界,会对我们的品格影响甚大。同样的,个人不同的品格及信念也会带来不同的视界,不同的视界会直接带来查看事物不同的方式。如人们如何看待母胎中婴儿,有非常不同的看法,有人只会认为他是一个“小人”,有人会认为是细胞,而基督徒却会看为神的创造。
最后,信仰使我们有不同的叙事。如前所述,道德生命乃视界的生命;视界的生命是一种经学习得来的生命素质。道德生命的基础在于社群中的叙事,叙事能训练人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去看和注视现实。我们作为信仰品格的践行者,我们构成一个群体的生活,不能够独善其身。在信仰的品格中,叙事是不可避免的,叙事作为道德理性的事实让我们看见:道德的真理与践行者的故事不可分割。在信仰中的叙事,任何生命都不可能按永久不变的计划而前进,那是不现实的。
信仰可以作为幸福的根源,是因为信仰践行者在品格的自身、道德的视界和真理的宣称,依赖着历史叙事中的事件和实体,同时依赖人生路上共同进步的他者。依赖那些拥有共同故事的群体,道德生命是历史性的存有。在信仰中追求道德品格中的至善,信仰为我们提供了向导、约束力以及盼望,在不同的个体和群体中都有宽阔的视界和对真理的叙事。这都是信仰为我们提供的幸福的根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