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热潮兴起的90年代,数千万计的农民工风潮迭起。
放下手里的锄头,撂下撂下肩上的扁担,从天南地北纷纷涌向大城市。
比方在经济萧条的四川农村,种粮食养猪,成了大多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夏天吃苞谷,冬天吃红薯,往里掺上少许猪饲料,加些猪草,一天两顿,周而复始。
两年卖五季,第一年两季,第二年三季,或者反过来。
不论猪价高低,到了售卖的吨位,八块也好,六块也罢,都得卖了,养太肥猪容易出问题。
那个年代打工条件很差,带上小孩实在不方便,于是就衍生了留守儿童这个群体。
2013年,全国妇联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中国共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
2020年,那批90年代的留守儿童长大成人,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中坚力量。
但童年生活缺少父母的他们,还是留下了后遗症。留守儿童长大后与父母感情太淡。
邻居家一起长大的小伙伴,认识他十几年,我才第一次看到他的父母。
他说,他自己也没见过,一岁的时候他们就出去打工,后来回来过两次,都是在几岁的时候,自己根本记不起他们的样子。
电话拢共没打过几次,除了问我想不想他们以外,就只有一句要听爷爷奶奶的话。
我都没见过你,怎么想你。
然后轮到奶奶接电话,看着奶奶的表情从兴奋的笑,到神色黯然,再笑着回应电话那头的人,只是笑得勉强了很多。
长大后我才知道,电话那头定是说了句:今年不回来过年了。
直到某一天,家里突然多了两个陌生人,背着大牛仔包,扛着帆布袋走进我家,风尘仆仆。
奶奶又变成了那副兴奋的样子,分别指着两个人对我说,这是你爸,这是你妈,不认识了?快叫人。
跟家里家里来了陌生的亲戚,似乎没什么两样,唯一的区别是,这是两个血缘最近的陌生人。
我知道血浓于水,可无奈情同陌路。
隔代的他们,更像父母
先入为主的概念,在情感上同样有效。
在我们最懵懂无知,需要人引导着认识这个世界的阶段,父母选择暂时卸下这份当之无愧的责任,由留守老人代替履行职责。
小伙伴的爷爷走得那天,他哭得撕心裂肺。
他的童年,我是知道的。
每天早上叫他起床,给他做早饭,送他上学。
他的玩具是我们几个之中最多的,他爷爷也是最厉害的,木枪,弹弓,木板车,每隔一段时间,就换着花样给他做一个。
他爷爷还种了好几种果树,一年四季他家都有果子,吵着让他爷爷摘,他在树下指挥着。
我们笑他是个跟屁虫,村里办婚宴也必须挨着他爷爷坐。
他说,跟我爷爷坐我吃的菜最多,不用跟你们抢。
初中毕业以后,他成绩不好,她妈不让他念了,跟着去打工。
他就知道哭,这时候他爷爷站了出来,大手一挥:“哭啥,我供你去念技校,学个技术,我出钱。”
你缺席了我最需要你的那几年,就再也弥补不回来
另一个同学,告诉我,每次跟他爸打电话,都像例行公事一样,天气怎么样,身体怎么样,工作怎么样。三两分钟草草结束。
“跟他们,真的找不到话说,有不同的意见,也憋在心里不说,由他们去。”
每次给爷爷打电话,却是真的想给他打,想知道他最近过得怎么样,还爱不爱去那家茶馆喝茶打牌。
听到电话那头爷爷肆无忌惮的笑声,他也跟着乐。
你身边有没有这种情况,外出打工多年的父母回来,发现半大的孩子性格顽劣,品行不端。
一方面责怪父辈的娇生惯养,一方面妄想通过自己的教育方式,加以改造。
小强就是典型的例子,爷爷奶奶年到古稀,还要忙地里的活计,也就由得他自由生长。
十来岁开始逃学在网吧游荡,夜不归宿也是常事。
后来,他爸回来了,从思想教育无果,到后面逮住他就是一顿毒打。
敲他的头,抓住他往墙上撞。
小强开始害怕,变得老实,可后来就不怕了,变本加厉偷他爸几千块钱,跑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城,找了个网吧,一个月后才回来。
“以前没管我,现在大了想管了,不就是打嘛,打我我就跑。”他告诉我。
错在孩子不理解,还是父母太冷血
永远不要指望你年幼无知的孩子,去理解成年人的生活。
如果你的孩子真的懂事到这种地步,我并不会为你感到高兴。
毕竟,太懂事的孩子,得不到幸福。
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并没有错,可不晓人事的孩子眼里,只会记得那张陪他成长的容貌,烙上心头不自知。
长大以后,他必定会理解你当初的不容易,所以不怪你。
但你永远是当年那个最亲的陌生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