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3、石涛《画语录》.笔墨章第五

13、石涛《画语录》.笔墨章第五

作者: 七星宫主 | 来源:发表于2023-07-24 05:31 被阅读0次

石涛《画语录》.笔墨章第五

古之人有有笔有墨者,亦有有笔无墨者,亦有有墨无笔者。非山川之限于一偏,而人之赋受不齐也。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山川万物之具体,有反有正,有偏有侧,有聚有散,有近有远,有内有外,有虚有实,有断有连,有层次,有剥落,有丰致,有飘缈,此生活之大端也。故山川万物之荐灵于人,因人操此蒙养生活之权。苟非其然,焉能使笔墨之下,有胎有骨,有开有合,有体有用,有形有势,有拱有立,有蹲跳,有潜伏,有冲霄,有崱屴,有磅礴,有嵯峨,有巑岏,有奇峭,有险峻,一一尽其灵而足其神。

【笔墨是中国绘画的技法部分,但又不完全是技法。

本章与后面第七章的絪缊有密切关联。作为绘画实践言,笔墨与絪缊、蒙养等章节不可分,但是,在写文章论述时,为说的清楚,又不的不分开。吴冠中先生说:“他这章的论点是指用笔构造形象,用墨渲染气氛。”

清唐岱在《绘事发微》中说:“有墨而无笔者,非真无笔也,是勾石之轮廓,画树之干本,落笔涉轻,而烘染过度,遂至掩其笔,损其真也,观之似乎无笔,所谓肉胜骨也。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也。凡画山石树木,六字不可缺一。然用墨不可太浓,浓则失其真体,掩没笔迹,而落于浊。亦不可太淡,淡则气弱而怯也。须要自淡渐浓,不为墨滞。古云:惜墨如金。是不易用浓墨也。过与不及皆病耳,惟循乎规矩,本乎自然,养到功深,气韵淹雅,用墨一道,备于此矣。”可为石涛本章之旁注。】

相关文章

  • 略论自然

    石涛论画,说要自然。“如水之就深,如火之炎上,自然不容毫发强也。”(《画语录•一画章第一》)这个道理,了解...

  • 雪石国画微展

    石涛话语录 一画章第一 【原文】太古无法,太樸不散,太樸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

  • 该来的总会来

    前段时间在读石涛,我常在京东网上搜与石涛相关的书。一次用“画语录”搜索时,有另一本与石涛无关的“画语录”也...

  • 清湘笔意

    石涛的“一画”论中,强调了笔墨内涵与“一画”之间的关系。自唐代开始,山水画就强调用笔,都是在线条皴法上下功夫,很少...

  • 行吟山水间

    行吟山水间,一梦已千年。 节录石涛『画语录』 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

  • 涤俗

    石涛在《画语录》中说:“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使,则心受劳。劳心于刻画而自毁,蔽尘于笔墨而自拘。此局隘人也。”...

  • 胸有成竹 因势赋形

    石涛『画语录』的核心就是‘一画论’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

  • 画家萧应彬逝去廿周年

    萧应彬,号半翁、滨翁、南滨野史等,1926年出生于书香世家,天资聪颖,13岁始学画,研读石涛《画语录》、方...

  • 石涛之画

    2022.6.6

  • “一叶一清静,一花一妙香。”---赏析清朝石涛的《淮扬洁秋之图》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清朝,石涛主张以写生为见长,重视发挥画家的个性。提出“借古以开今”,“笔墨当随时代”等新见解,对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3、石涛《画语录》.笔墨章第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guq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