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近日看到校宣传部编印的《心语——邯郸学院“心”文化系列征文选载》一书,拙文《百年学府话沧桑》忝列该书首篇,自觉该文写得还算满意,当时曾获该活动征文特等奖,特在本博发布,以飨关心邯郸学院的各位同仁及诸弟子们。
![](https://img.haomeiwen.com/i6616190/6999e2e2ba04d031.png)
百年学府话沧桑
——写在邯郸学院110周年校庆之际
文/李延军
时令已是金秋,太行如黛,滏水微澜,校园里竹林飒飒,石榴酡红,柿子压弯了枝桠,金色阳光下的心文化广场,正敞开她那博大胸怀,迎来一批批在此驻足履新的新一届莘莘学子。一个个稚嫩脸庞,一双双清澈目光,洋溢着青春,流淌着希望,毫无遮拦地释放着属于他们这一代学子的青春韶华,再一次刷新着这座学府的历史华章。
岁月轮回,时光荏苒,此情此景,已在这座学府循环往复了整整一百一十个春秋冬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回首往事,一百一十年前的今天,没有花团锦簇,猎猎旌旗,如潮人流,我翻遍校志,找到的仅是一处民房,寂寥悬垂于县城东大街一隅,讲坛仅一位先生执鞭授业,寥寥25名弟子陋室聆教。时年光绪31年,西元1905年,时称邯郸县初级学堂,是清末新政西学东渐的宁馨儿,羸弱而孤独地在那户人家的陋室空堂牙牙学语,蹒跚起步,执拗地点亮了古赵大地第一盏科学文明之灯。
这灯火虽弱,风雨飘摇,却划破千年文明沉寂的夜空,如北斗导航,晨星启明,播撒下火种,开启了邯郸大地科学文明新纪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明与科学火种,一旦被这盏孤灯播撒于这片良田沃野,迅即势不可挡,凭借邯郸三千年历史文脉,一年年蔓延开来。如今的我们,以及近千万邯郸人民,正在坐享这盏百余年前灯火为我们带来的文明之光与今日辉煌。
一百一十年前,为这座学府开坛的那位孑然独立的鼻祖姓甚名谁?寥寥25位开门弟子又最终花落谁家?我翻遍校志,籍籍无凭,顿感失落。时空穿越百余年之后,回望身后这座巍巍现代化学府殿堂,无限感慨,不禁萦绕于胸!青春易老,时光有痕,百余年岁月沧桑,这座学府为我们留下的雪泥鸿爪,岂能任其往事如烟?
当年拥抱这盏文明之灯的那户人家,又姓甚名谁,何等胸怀?我已无法考证揣度,其踪迹已无处可寻,早已不知被如今的哪座高楼大厦淹没覆盖!在这座学府百余年征尘中,岁月之河淹没的何止是这户名不经传的古赵人家,其后相继传承其香火的天齐庙、义仓、文庙、耶稣教堂等老校址,不仅其遗址一个个不知所终,就连名字也已消失于漫漫岁月长河,融入古赵大地袅袅炊烟,化作一代代邯郸人的文明血脉!
令人欣喜的是,火磨街、公城堡、西大屯、北关学步桥,这些老校址地名至今犹存,聊以慰藉我对这座百年学府的些许缅怀之情。从这些走马灯似的不断变换的校址地名,足以想象这座学府百余年风雨历程——筚路蓝缕,百折不挠,薪火不断,弦歌不辍!
![](https://img.haomeiwen.com/i6616190/3e5acc1172ae32ef.png)
与校址同样走马灯变换着的还有这座学府的校名,除邯郸县初级学堂外,历史上还曾叫过邯郸县师范讲习所、邯郸县乡村师范学校、邯郸县简易师范学校、邯郸中学、河北省立邯郸中学、河北省邯郸师范学校、邯郸师范专科学校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不一而足。直到2004年,这座学府才得以化茧成蝶,修成正果,正名于今天矗立于高教区的煌煌学府——邯郸学院。
每一处校址,每一个校名,何尝不是这座百年学府深嵌于古赵大地上的深深脚窝。每一串脚窝背后,又何尝不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悲壮史诗。她由清末新政孕育而生,呱呱坠地,历经辛亥之变、北伐转型、日伪奴化抗争、建国凤凰涅槃、反右大跃进折腾浮夸、文革剧烈震荡、改革开放大踏步发展等不同历史时期。一百一十年风雨苍黄,几度沉浮,命运多舛,征程坎坷,何尝不是一部微缩版的古赵大地慷慨悲壮沧桑史!
每一个校名与校址背后的坎坷辛酸与个中况味,只有留下这串串空谷足音的亲历者,方有刻骨铭心的切身体会。1905年时的钱塘县监生金永来,应该体会最深!作为邯郸县当年的知县,他要忍痛拿出4万6千吊车马支差费的一半,来充作教育经费,并不惜抽出5千吊钱,开办了这所邯郸县初级学堂;国民政府时期的办学经费与军费同列,战事再紧也要支撑风雨飘摇中的国民教育;抗战时期的边区政府更是勒紧裤带保障办学经费;后来的校长裴德麟、张泊生、兰沧洲等,也一定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学校的生存发展殚尽竭虑,遮风挡雨,奔走呼号;校园迁建、专升本时期的王韩锁、辛彦怀,也一定为经费捉襟见肘左支右绌,不知煎熬过多少不眠之夜?如今的杨金廷、马计斌,更要为千余名老师的教学科研、万余名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学校转型改革跨越式发展呕心沥血,运筹帷幄,把脉定夺。
![](https://img.haomeiwen.com/i6616190/9592739645655e79.png)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百一十年来,正是由于一辈辈先生与弟子的不懈努力,顽强奋斗,百折不挠,才成就了代代学子的锦绣前程与累累硕果,与古赵大地这片热土荣辱与共,播下文明与科学的火种,代代薪火相传,一年年春华秋实,终于成就了这座学府今日的辉煌与邯郸大地如今的文明之光。
不能忘记,新学初兴,这座学府沐浴“五•四”新文化之风,为邯郸迎来德赛二先生,从此,科学文明之风吹拂古赵大地,民智渐开,新风日盛,古赵大地融入世界文明的怀抱。
战争年代,这座学府与这片古老土地同呼吸共命运,建立党支部、民主建国会,参与“工佃贫”“反奸复仇”“备战反特”“忆苦思甜”“土改”运动,公祭“四•八”烈士、李公朴、闻一多、晋冀鲁豫根据地烈士。同时,不惜为新政权的诞生抗旱春耕,捐钱捐物,文艺演出,参军作战,谱写了一首首爱国主义壮丽诗篇。那时的校园春潮涌动,不乏刘伯承、杨秀峰、晁哲普等领导及延安根据地师生身影,为笼罩在战火硝烟中的校园带来勃勃生机。
建国后,广大师生积极投身于如火如荼的新中国建设,支援“三秋”农业生产,参加岳城水库劳动,抗洪救灾,到花纱布公司仓库奋力扑火,更有一批批学子应征入伍,慷慨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前哨,热血报国。
更为根本的是,广大师生不忘使命,杏坛扎根,苦练基本功,先生执鞭舌耕,弟子发奋苦读。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日复一日,呕心沥血,为新社会的基础教育事业奠基开篇,为邯郸人民培育了一代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人民教师。她们如火种,似明灯,传播人类文明,照亮古赵大地。
不能忘记,1953年应该是这座学府历史划时代之年。那年秋天,学校迁址邯郸北关,自此与邯郸中学一分为二,在学步桥头一枝独秀,挺立潮头,开始了独立办学之旅,时称河北省邯郸师范学校。后又叫过邯郸地区师范学校,直到1982年,邯郸师范专科学校的名称才固定下来。历经近半个世纪的风雨磨砺,几易其名,几迁其址,颠沛流离,终于结束于沁河北岸、学步桥头,揭开了这座学府的崭新篇章。
![](https://img.haomeiwen.com/i6616190/0fede2f2ade046e2.png)
学步桥悠悠数千年历史文脉,又为这座学府注入古赵慷慨魂魄,广大师生没有步寿陵余子后尘,邯郸学步,而是脱颖而出,不辱使命,无悔青春,扎根学步桥头,埋头耕耘,磨练砥砺,寒来暑往50个春夏秋冬眨眼翻过,直到2002年乔迁邯郸东南高教区,方才依依不舍告别了这座学府的龙兴之地——学步桥。
学步桥头的50个春秋冬夏,这座学府的先生们俯首甘为孺子牛,播撒青春热血,渡尽一次次运动劫波,置个人恩怨得失于度外,百折不回,磨砺锋刃,无怨无悔地为邯郸基础教育事业添薪播火,育才奠基,历经半个世纪春风化雨,黄钟长鸣,栋梁不朽,终于擦亮了邯郸师范专科学校响亮铭牌,在古赵大地独领风骚,熠熠生辉!
不能忘记,2002年,又是这座学府一个划时代之年。那年9月,广大师生告别近50年弦歌声声的学步桥头,孔雀东南飞,迁驻如今的邯郸高教区,从此踏上一条高速发展之路,才有了如今这座学府的现代化辉煌殿堂。这是几代师生呕心沥血耕耘不辍的最好回报,更是这座学府展翅高飞的又一个新起点。
天高鸟飞,海阔鱼跃。有付出才有收获,2004年这座学府再传捷报,昭告世人,学校从专科升格本科。求仁得仁,办学水平再攀高峰,不得不从此告别与这座学府休戚与共22年的邯郸师范专科学校之名,易名邯郸学院。意味着这座学府的又一次凤凰涅槃,扬帆起航!
一百一十年,对于古赵大地三千年文明仅是历史一瞬,沧海一粟,但对这座学府意味着一代代学人的青春与付出,一代代传人的事业与理想,更意味着这座学府需肩负更重的历史使命与现实责任。
邯郸是历史文化名城,荀子故里,成语典故之都,中国散文之城,有磅礴浩瀚的历史文化血脉,需要传承与弘扬;邯郸是工农业产业重镇,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有不可胜数的产业课题,需要攻坚克难。“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这片热土成长起来的高等学府,责无旁贷,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这座古城复兴的历史使命,身先士卒,日夜攻克着一个个科学难关。这座学府无愧于邯郸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无愧于古赵这片热土上的人民,她“抓内涵建设,走特色之路,建地方强校”,誓作一个有“心”用“心”的良知学府,“用心做人,用心做事,用心教学,用心读书,用心回报社会”,终于走出了一条“太极传承创新,特殊教育发展,地方文化研究”的特色之路,承担起了邯郸科学创新与文化弘扬的光荣使命与神圣责任。
![](https://img.haomeiwen.com/i6616190/1ac5139a6b0052da.png)
百余年磨一剑,这座学府如今已是硕果累累,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涌现了袁庆禄、康香阁、王红升等著名学人,培养了李春雷、崔东汇等著名作家,为河北省输送了90%以上的特教师资,为邯郸输送了近70%的基础教育师资,80%的学前教育师资,60%的中小学校长,为邯郸教育事业与科学文明撑起了一片蔚蓝天空。
一百一十岁的人,世间罕见;一百一十岁的高等学府绝不言老,而是其崭新而又辉煌使命的新生!邯郸前有战汉时期的煌煌文明,今天的科学文明之光,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开创播撒,才能不辱青史荣光,不负时代重托。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邯郸学院的光荣与梦想,今天正在我们这一代传人手中扬帆起航,劈荆斩浪,奋勇开创!
![](https://img.haomeiwen.com/i6616190/7c5bf21d96df53fe.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