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23岁的女孩,毕业后的第一天就走进了殡仪馆。作为一名新手火化师,她接到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给一具尸体刮脸。女孩伸出双手,想把老人的眼睛合上,但那双布满老年斑的眼睛像百叶窗一样,不停地自己弹开。试了几次,她猜想老人一定是想看着她干活,并不想做一个在午后享受刮脸的绅士。最后,她放弃了和一双眼睛较劲,开始笨手笨脚地给老人涂抹剃须泡沫。
对着老人的尸体,女孩给自己打气说:「嘿,这不过是动物的尸体而已。」然后,伴随着一声尖叫,她的职业生涯正式开始了。
这个从事殡葬职业的女孩叫凯特琳·道蒂。8岁那年,她亲眼目睹了一个小姑娘从楼梯上摔下来,被吓得一晚上没睡觉,突然就明白了「我早晚会死,所有人都会死」。还好,她没有被所谓的创伤性应激障碍折磨太久,只是从此对死亡有着变态一样的迷恋。大学时她主修了中世纪史,用4年时间研究死亡文化,之后进入火葬场工作,成为一名年轻的殡葬师。
让多数人恐惧又忌讳的死亡话题,她用诙谐和黑色幽默的方式讲出来,简直能让人笑出声。她在网上设立了「殡葬师问答」频道,超过9500万人看了她的视频,重新思考死亡和生命的意义!她把6年在殡葬业的工作实录写成了《好好告别》这本书,带领我们直视死亡,也直视生命。
看到一条读者在留言中说「想和作者成为朋友」,我想这大概是对一本书、一位作者最高的评价了!
如果你能鼓起勇气读一读这本书,相信你和我一样,一定会对死亡这件事和做着死亡相关工作的人产生全新的看法。
与死亡相伴的人
最能看懂生死
凯特琳第一天到殡仪馆上班就意识到,无论人们如何看待尸体,这些尸体的主人都曾经是圣洁和世俗的混合体!
刚刚火化后的头骨是什么样的?她这样描述:头骨可以保持得完好无损,虽然上面布满了骨灰,可带着手套都能感觉出,它摸起来还挺光滑。只是变成粉尘的头颅会很脆弱。她刚想再仔细看看头骨的侧面,整颗头颅就在她手里一下子塌陷,灰烬顺着手指缝隙滑落。
那一刻,她所认识的这具尸体,曾经的父亲、丈夫、会计,彻底变成了过去式。火化场是生命和永恒之间的中转站,火化师就是帮助生命走向永恒的人。
■ 凯特琳·道蒂与火化炉
这本书的语言很轻松,但是你能从作者的想法和动作里,感受到她对尸体的尊重。死亡、焚烧、骨灰,本来是很可怕的东西,可跟随着作者的讲述,你却很想了解这些从没想要去触及的知识,甚至有伸出双手,去感受一颗头颅的想法。不是带着恐惧,而是带着好奇和敬畏。
人们可能会有一种固有的认知——从事殡葬工作的人,与尸体和死亡接触多了,人也看起来冷漠了。书中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不过是他们在特殊的环境里,自然发展出来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当一个男人面对婴儿的尸体,想要躲避这一次的火化任务时,同事们都非常理解。他们知道,他刚刚有了自己的孩子,回避工作,不是不负责任,更不是懦弱,而是出于父爱,出于不忍,没办法像平时一样,扮演一个冷酷无情的尸体搬运者。
■ 电影《入殓师》剧照
凯特琳开始也觉得她的几个同事很冷漠,可时间久了,自己竟然不知不觉也可以用尸体和内脏这些素材,在圣诞节开玩笑了。但这并不代表她不尊重死亡,相反,她从尸体上感受到很多爱,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把爱带给死去的人。
一次,她接手了一位老先生的遗物,里面东西很少,应该是他这辈子最珍视的东西。她在里面发现一块小铁牌,正是这家火葬场的骨灰身份牌,而且竟然属于几年前她亲手火化的一位老奶奶。那一刻,她看到了自己想要的爱情。她觉得可以先后为两个相爱的人火化,是她的荣幸。
还有一次,凯特琳遇到了一份没人认领的骨灰,她决定亲手把它送走,因为她想让这位死者的最后一程有人陪伴。
在我看来,恐惧死亡是人的本能。殡葬人需要用尽可能轻松的方式对抗这种本能。理性与冷酷是他们的铠甲,他们是与死亡相伴的人,也是最能看懂生死的人。
■ 电影《入殓师》剧照
笑着做一件绝望的事,
是人生至高的境界
凯特琳的文字中,有着直面了生死后的通透和豁达。
她介绍,优秀的火化师都会有一把细齿的金属刷,用来清理骨灰炉里细小的灰末。尽管里面的沟沟壑壑很难弄干净,但他们都会尽力打扫。心态好的话,可以像僧人耙平沙花园那样,轻轻扫,轻轻扫,甚至能扫出禅的韵味。
对待殡葬工作就和我们做普通事情一样,只要正念,都能做出修行的感觉,充满了幸福感。
凯特琳很喜欢火化炉开启之前的时光,她说那是一天中最宁静祥和的时候。听不到噪声,感觉不到热流,也没有压力,只有一个女孩和几具准备火化的新鲜尸体。
作为专业人士,能平静看待自己的工作环境当然是一种专业能力。但是能宁静和祥地与尸体相处,能看出他们甚至比普通工作者更具有感情,更懂得珍惜。
再来看一个作者遇到的场景,想一想,如果是我们自己,会用怎样的心态来应对呢?开始殡仪工作的头几年,条件简陋,她需要在一摞尸体中寻找要烧的那一具,这令她充满恐惧。有一天,她突然学会通过一个小游戏来缓解这种压力。她对自己说:「如果要找的尸体被放在了最底层,我就立志做一个更好的人。」
这个姑娘太可爱了,一个人的善良和幽默原来有这么大的能量。运气不好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抱怨、会骂人,甚至诅咒,她却立志要做个更好的人。
笑着做一件绝望的事,比哭着、歇斯底里地抱怨更让人心疼和敬佩。
读到这儿,突然就明白了那位读者的留言「想和作者成为朋友」。和这么美好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想变得更好。不如意的时候,放下怨恨,去做更好的事,成为更好的人。
死亡是躲不掉的
除了怕它,更应该感谢死亡
文化人类学家厄内斯特 · 贝克说过:「一直在人类心里作祟的,好像只有对死亡的恐惧,别无其他。」
很多人因为死里逃生,或经历了身边人的离世,开始改变对待世界的看法,从而改变了生活的轨迹。我们越了解死亡,就越了解自己。
9·11事件后,一家禅宗冥想室的住持回忆,事发几周后,「那股气味都没有散开,你会以为自己吸进去的是人,而不是空气。那是一种所有东西都混合在一起的味道,包括人、电子设备、石头 、玻璃、一切一切。」
住持建议人们不要逃避,要观察、承认死亡的存在。「这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只不过我们没有看到。」
电影《寻梦环游记》剧照
正如凯特琳在殡仪馆工作的几年中,去看,去闻,去感受,去体验了很多日常接触不到的东西。接近死亡没有让她脱离现实,反而成为了她与现实接触的最佳方式。如果没有这样的亲密接触,她不会看到死亡面前浓烈的情感,也不能坚强、幽默地解答人们对死亡的疑问。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死亡也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它让我们勇往直前,促使我们完成目标,去学习、去爱、去创造。
最后再讲一个小故事,是凯特琳所在的西风火葬场的由来。
这家火葬场成立之前,老板本想做更赚钱的海葬生意,为此特意买了一艘船。但因为伙计的一个错误,船沉了。他站在码头,一边抽烟一边看着船沉下去。他对自己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不定可以用保险赔偿金买几台火化机。第二年,西风火葬场就开始营业了。
可能有人会说,把死亡生意做得这么随意和商业化,总感觉不舒服。可事实上,死亡业和婴幼儿产业、教育业、服务业、养老业一样,是人们人生必经阶段的实际需求。
前面说到,死亡可以让人们懂得爱和珍惜,那和生育给人带来希望、学习让人生活得更好又有什么区别呢?
死亡也应该被接触、被了解、被研究,就像孩子学习是为了独自面对生活一样,只有尽早直面死亡、学习死亡,在它来临的时候,才能够从容应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