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你引用的马克思的文字分析,他讲价值是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他所说的个别价值实际是社会中单位商品的价值,从整个社会讲,因为当首先采用先进机器时,之所以个别价值就会收缩,是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q/t)提高了,q→变为q’,q'>q或q'-q>0,即p‘↑提高增加了,而社会价值(t)却仍然未变,从而1/(q'/t)=t/q'<t/q,存在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更大差值,如果把商品总产量q微分为n个单位d,q=nd,原来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是q/t=nd/t,每一份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生产率就是d/t=(q/t)/n=q/nt,那么,现在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是q'/t=(n+)d/t。这个n是原来不变动的“活劳动力”,n+中“+"就是引入机器时,马克思说的“来源于资本家雇来使用机器的劳动力",当然,引入机器使劳动力n变为n+,也意味着劳动力价值成本的增加,如果是商品总产量q不增加转化为q+,那么,在q不变时,社会平均必要生产率q/tn+,由于n增长为n+,反而,降低了社会平均必要生产率使q/tn+<原来的q/tn,只有q+时,增加商品价值>引入机器的劳动力价值,q增加“+"的价值抵消了n增加“+"的劳动力价值并大于后者时,才算是成功从环境中获得使用价值,用物理学的术语就是负熵流。
比如,原来2元可以生1d,即2/dn,现在由于引入机器后t/dn+=1元就可以生产1d,这就是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收缩了,而作为整体,尽管社会总商品从q→q'或从dn→dn+提高增加了,但由于投入的都是同样的t,故对应的劳动时间数量t不变,而单位商品d的个别价值(劳动时间)却收缩变小了。这不正是你主题中说:“因为先进的生产要素能够使产品的个别价值发生收缩而变小,同时产量增大”的现象?当然,这个是从整体分析,如果是从整体中的局部分析,个别劳动者或部门由于引入先进机器而使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除开该个别劳动者或部门之外,他人或社会的不变时,那么,在单位商品售价不变时,社会价值财富就会流向作为远高于社会水平的该个别劳动者或部门,这也算是一种价值规律的奖励,所谓天道酬勤,实际是天道酬功,但如果是把单位商品的售价降低到只比自已劳动生产的单位商品略高而比其他人或社会的低很多时,社会竞争的优胜劣汱就会产生,有些企业因为该个别劳动者所在部门的售价跟风降低到以同价出售,其他人或部门企业的单位个别价值(成本)现在就会不能回收兑现。这正是说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强调的:“但是物品的价值不是它的个别价值,而是它的社会价值”。
比如,新能源汽车的这次大降价潮中牵头者的特斯拉,引发了世界上几乎所有新源汽车的普降,甚至是波及了烧油车,由于烧油车政策性期限,许多国家将禁止的期限越来越近,中国2035年将全面取消等影响,也影响到国际油价等互补性的裙带商品,当然,在同类商品中这波冲击是最大的,如果是持久下去再不也引入先进机器来促进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从而也降低单位个别价值(单价),就会离倒闭不远的风险要承担。
由此可见,在这里机器其实是作为生产资料与生产工具而加入的,它的劳动力是过去“活劳动"的沉淀积累表现为“死劳动"的劳动力,还是在人的感知与控制下进行的劳动力再现或激活,是附佣在当下使用它们的劳动者以及生产力系统控制权之下所控制的,这个正是人的劳动能力结合外物并进行同化的劳动生产力的体现,可以算作是人类智能智力撬动客观外部物质成为主体能力外化提高的一种表现。
而这正如国学所的“心物合一"规模化扩展。或庄子所说的“齐物",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儒道的“天人合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致知在格物”等等,大概就是此意。
这正如马克思说:“随着机器在同一生产部门内普遍应用,机器产品的社会价值就降低到它的个别价值的水平。于是下述规律就得到了证实,按照这个规律,剩余价值不是来源于资本家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力,恰恰相反,是来源于资本家雇来使用机器的劳动力”。由此,可见,所谓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就是价格与价值围绕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上升而互相纠缠波动价值规律的关系,当社会价值大于个别价值时,就会带动提高社会整体的必要劳动生产率缩小社会价值,使社会价值趋之降低到个别价值与其看齐甚至超越,反之,作为个体的劳动生产者,互相之间“长江后浪推前浪"想要不被“拍死在沙滩上"被社会所淘汰,就不得不努力发展生产力紧跟社会的节奏甚至超越市场水平以上。这个过程是螺旋上升了一个社会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