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是一个“书盲”,只读学校规定的必读书目 ,仅是为了完成学业任务,甚至连大家爱不释手的言情、武侠、推理等流行小说,都无法吸引我的兴趣,可想而知,我的知识多么匮乏和有限。在校时并未觉得“读书”与否有多大影响 ,当我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奇思妙想和疑问百出的学生,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提出的有些问题,我无法及时解答,我只能敷衍过关,等到下课赶紧求教其他老师,或者上网查询。面对优秀教师的侃侃而谈,我就像一个小学生似懂非懂,不时地问为什么,偶尔会招来鄙夷的眼光和不屑的样子表情。 时间越久,我越发没有底气和自信,我变得沉默寡言,生怕张嘴就被人识破我的无知,可是你越怕什么就越是来什么,时常会让我陷入窘境。但是我仍然安于现状,不愿踏出一步。后来,我有了孩子,我在想,我这个不爱看书的妈妈,如何能培养出爱看书的孩子。无论是对学生还是自己孩子,这个问题已不可回避 ,必须有所行动,我便开始制定学习计划,逼迫自己每天读书或观影一小时,还要写读后感和观后感200字。
万事开头难,计划的执行过程是断断续续,我拿着书可以发呆一小时,拿起笔不知从何开始,抬起脚却迈不出一步。想过就此放弃,但又不甘,便给自己降低标准,不会写,那就摘抄读书笔记。不想看书,那就听书、看电影,再写观后感。我就这样倒逼自己进入状态,慢慢养成每日打卡习惯,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心体悟,用手感知,用脚丈量,用脑思考,当我们带着发现的眼睛,站在不一样的视角,会在习以为常的日常中发现不一样的“点”,这个“点”就是我们教育的契机和切入点。
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一定能在教师琐碎的时光故事里迸发无穷的教育智慧,在时光故事里寻求源源不断的教育力量。而这都成了促发我读书写作的源源不断的素材和动力,写作和阅读就像吃饭睡觉,已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我更加自信和从容。一直以来,我积极参加与读书相关的各种活动和赛事,以此来激励自己不断前行,笔耕不辍。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读得越多,我们对教育就理解得越深刻;读得越多,我们的教育理论功底就越深厚;读得越多,我们的知识结构就越完善;读得越多,我们的精神境界就越开阔。
台湾学者高希均有段谈读书的话说得非常经典: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谈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
我庆幸自己不再是一个庸俗而可怜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