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北京的春节》,今天,我教学了这篇课文,深有感触。语文教学必须要生活化,语文教学只有生活化,所学知识才会真正达到活学活用。
(1)
上课伊始,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刚刚过完春节,乐不乐?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乐!”我又问:“同学们这么乐,我也乐,那位同学说一说,那些事让你们这么乐?”顿时,有十多个学生举手。有的说:“除夕之夜我们一家人吃饺子,爷爷给我们压岁钱。”有的说:“我跟着奶奶跪在锅台前烧香祭祀,祝福新年快乐!”有的说:“大年三十早晨,我放炮,穿上新衣服,贴对联。”有的说:“腊月二十三,我跟着妈妈打扫卫生,跟着爸爸杀猪。”同学们说得洋洋得意,我乘机出示课题,要求大家齐读。
随后,我提问了一个学生,说说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这个学生不假思索地说:“说了两点,一是地方,二是节日。”我又问:“这个课题重点说什么?是地点还是节日?”这个学生说:“当然是节日,地点起了限定作用。”
接着,我让同学们猜一猜:北京的春节会是什么样的?和我们这里的春节一样不?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可能一样;有的说不一样,因为北京是首都。突然,有同学举手反对,说:“过春节与是不是首都没有关系!”随即,我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地的风俗习惯一定有所不同,究竟有什么不一样的?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有关句子!”
(2)
10分钟过后,我开始让同学们说说北京春节的风俗。这下子,炸开锅了,同学们举手特别积极,我有意顺手推舟,“同学们,北京,在腊八这天人们在干啥?”我指名两个学生先后做了补充回答。接着,我又问:“接下来,作者又写了那一天呢?”同学们很快找到了,并且说了腊月二十三这天,北京人又在干什么。
同学们继续往下读,依次找到了除夕、初一、十五这几天,北京当地的风俗习惯。
这里,我灵机一动,采取对比手法,让同学们找找看看,北京和我们当地这几天的风俗习惯有那些是相同的?那些不同?通过对比,同学们可以充分感知到了解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感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我最初的设计方案不是这样的,我原来的设计就是抓住文本,引导学生找到作者写得五个时间段,然后逐段一一分析,昨天上课时,我临时改变策略,结果,这节课教的既轻松自然,同学们掌握的效果又好。从中,我悟出语文教学需要实施的几点:
1、让语文教学步入生活化。学习语文就是为了在生活中广泛应用,从而丰富、指导生活。如果语文教学就文本教文本,或者,教师没有生活化的意识,则语文教学越走就越僵硬。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就是把语文教学纳入到孩子们的实际生活中,让教学和生活接轨,让孩子们通过生活体验去感悟教学理论。
2、让教学设计呈现灵活性。好多老师一旦把教学设计写好了,就成了铁打的营盘一点不会变,我认为教学也需要有一种“随机灵感”,这种灵感如果突然出现了,教师就要大胆去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随机自发形成新一套的教学形式,这样,可能会造成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佳景。教学设计一般都是教学大的框架,至于在这个框架里面做什么,如何做,这就需要教师随机灵活处理。
3、让教学思路避免单一性。语文就是人学,也就是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改变教学思路,不要对着一条路走到底,应该选取多条路,多尝试,用最适合自己的路径去实施教学行为。语文老师大都在思维上有一个缺点,就是比较固执,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的做法全都是对的。只有教学思路的多样化,采取多条道道,才会汲取知识的精华。
4、让学生真正具有自主性。我们总是低估孩子们的能力,认为他们年龄小,不懂事,不懂得解决问题的方式。其实,今天的小学生特别厉害。教师敢于放手让他们去干。比如,上课回答问题,答案不必要求“太标准”,可以允许表达方式不同,只要意思统一就可以了。这样,久而久之,就可以强化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和灵活变通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应该采取最适合自己的那一套去践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