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使用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以来,迄今已有20年。在这期间,我使用的课件数以百计,但印象中,我从没使用过现成的课件,要么创制,至少修改。我为何不使用现成的课件?
一是教学理念不同。现成的课件大多秉承知识教学理念,课件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知识,作者介绍、作品评价、写作背景占据很大篇幅。各种专家对一篇课文的不同解读争相登台表演。这种教学设计显然是将学生视为保管知识的容器。
而我更多奉行“素养中心,能力先行,知识跟进”的教学理念,往往不做任何铺垫,直接进入文本,并且单刀直入,直奔主题,只在学生认知困难或有待深化或有待扩展时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始终将解读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更多关注学生读出了什么,读懂了什么,困惑是什么,努力贴近学生的认知实际。
二是认知方式不同。现成课件大多先有结论,这结论来自教师用书或教辅资料,教学过程便是证明权威结论的过程,而证明和解析的依据也来源于教师用书或教辅资料,于是课件便成为教师用书或教辅资料的演示。而这种演绎式教学思路显然难以增进师生的认知智慧,有时还会以讹造讹,导致谬种流传。比如教材(含新教材)对《赤壁赋》中“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的翻译,错得惨不忍睹,可一届又一届的老师照本宣科,实在误人子弟!
而我只讲自己的理解和发现,讲自己理解和发现知识的方法和过程,也引导学生讲认知的成果,并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认知的障碍,并设法打通障碍,在师生的双向和多向互动中不断将认知引向深入。比如讲诗歌,译读环节重点讲省略和变序,解读环节重点讲诗眼解读法和缘景明情法,也捎带讲一下以意逆志法和知人论世法。在反复实践中,引导学生娴熟运用这些战法,以增强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三是课堂价值观不同。现有课件认为课堂的价值在于贩售知识,教师的角色则是知识的二道贩子。我则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发现者和生产者,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现知识和生产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价值在于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和表达力。所以讲《沁园春•长沙》,我会引导学生对教材给出的“怅寥廓”的讲法提出质疑,讲《劝学》《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师说》,我也会引导学生质疑其思想内容和写法。
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因素,如图片的加入,视频的引入,问题的设计等。
正因为有上述考量,所以我不曾用过网上下载或教辅附赠的课件,哪怕疫情条件下,人处在隔离状态,手头只有一支手机,也要自制课件,尽管在手机上用Wps制作课件非常麻烦,连选定一个字都要付出很多次努力!
网友评论